由先秦儒、墨之爭,再思道家處世哲學的當代意義

  发布时间:2024-05-29 06:52:23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文:楊竣皓中學教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博士研究生)19世紀法國浪漫主義文學作家─雨果Victor Marie Hugo, 1802-1885)曾表示:「親善產生幸福,文明帶來和諧。」足見,在人類文 。

文:楊竣皓(中學教師、由先意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博士研究生)

19世紀法國浪漫主義文學作家─雨果(Victor Marie Hugo,秦儒 1802-1885)曾表示:「親善產生幸福,文明帶來和諧。爭再」足見,思道世哲在人類文明的家處蓬勃發展下,社會氛圍將更趨於和諧、當代融洽。由先意義但是秦儒,端量當前所處環境及種種社會事件可發現,爭再人我間的思道世哲和諧,似乎仍可能因認知上的家處衝突與矛盾而遭損壞。若欲消弭動盪局面、當代排解無謂紛擾,由先意義或許,秦儒古聖先賢所留存的爭再應世哲理,不失為一帖良藥。

韓非子曾言:「世之顯學,儒墨也。」(《韓非子・顯學》)由此可知,在百家爭鳴的先秦時期,儒、墨二家的學說有著相當大的影響力。不過,在思想蓬勃的社會背景下,主張及認知方面,難免有著分歧與差異。爰此,儒、墨二家亦存在著相互批判的一面。

眾所皆知,仁愛精神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不過,在儒家看來,「愛」應是由親至疏、推己及人的路徑。也因此,孔子指出:「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論語・學而》)強調仁愛的本位始於家庭,並以孝悌為本而延伸至整個社會。

而在墨家看來「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墨子・兼愛上》),假使世人皆能相親相愛、不分彼此,國與國之間不相互攻伐,家與家之間不相互侵犯,天下定可太平。也因此,「愛」理應是無差別、無區分,故提出「兼愛」的觀點。

然而,對於墨家的兼愛觀點,同為儒家代表人物的孟子卻表示:「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君無父是禽獸也。」(《孟子・滕文公下》)孟子認為,兼愛的主張忽視了家人,並把家人當作是旁人來愛,是違反人性的禽獸之舉。綜觀《墨子・非儒》中,亦對儒家「親親有術,尊賢有等」之說,提出了批判。

此外,對於儒家而言,禮樂之制有著教化、勸導人心的作用,但墨子卻指出:「弦歌鼓舞,習為聲樂,此足以喪天下。」(《墨子・公孟》)認為歌舞聲樂浪費物資,勞民傷財。由上述列舉可見,自不同觀點看待相同事物時,難免會發生齟齬而歧見紛出,是非之爭遂由此蔓延。先秦時期儒、墨哲人尚且如此,更遑論當代社會的眾人。

面對儒、墨二家之爭的情形,同為先秦重要學術流派的道家,不僅有所反思,更以超越的視角,化解自是非他的爭端,並肯定、齊平各家所提出論點。

站在道家的角度,儒、墨之所以有理論上的分歧與是非之爭,即是因為雙方僅認同自家的價值體系,進而反對他者的論述。對此,先秦道家學說表示:「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莊子・齊物論》)而透過對道家老、莊哲學的梳理,或能消解擾攘世局的迷障,以使生命自由、逍遙。

莊子表示,人世間之所以有真偽之分,即是因為「大道」隱而不顯;之所以有是非之別,則是因為「真言」幽而不彰。也因此,其指出「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莊子・齊物論》)關於這點,當代學者王邦雄指出:「人間道行困於小成,則失落了道體的『大』;人間言道囿於榮華,則失落了言道的真實。 」由此可見,人世間的言論,實際上是有限的言語形式、意識形態,倘過度執著必會使生命有所束縛,並衍生出無謂的爭端。對於世間言論的失真,老子亦表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八十一章》)

世人究竟為何陷入這樣的困局,以及要如何化解如此的窘境,先秦道家哲學亦為世人指引了方向。生命之所以有桎梏、囿限,是因為內心執著所導致,對此,莊子認為:「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莊子・齊物論》)在這裡,「其」是就個人內心執著而言,而執著又派生出分別、計較,也構成了一套是非取捨的標準。據此可知,生命之所以會「毀」壞,即是源於內心價值標準的構「成」。反思當代社會,人人心中或有著自己支持的政治理念及人物,這本是自由意志下所呈現的個人選擇,假使皆以自我心中的取捨及標準去要求他人,則不免演變為意識型態的相互傾軋。在如此狀態下,生命或會感到負擔、牽絆。

過度執著於是非對錯,將會使原本逍遙自在的生命受到拘束,有鑑於此,莊子給出了「莫若以明」的指引,提醒世人,應懇切地反省自我,暫時擱置內心所執著的價值標準、意識型態,再進一步開放自己的內心以觀照整體,使世間的一切差異得以相互融通。

探討至此,若再以儒墨之爭來看,就莊子而言,在客觀層面上,個體固然有其差異與特殊性,但在主觀層面上,我們卻可以超越的視角,看待雙方各自標舉的是非價值,也能以無分別、無執著的虛如明鏡之心,同時照現儒墨二家所提出的觀點與主張,並保有其自身的價值與內涵。

反觀當代社會,拜科技蓬勃發展所賜,藉由網際網路,人際間的各項互動可超越空間的限制,而較以往來得便捷。不僅如此,各式資訊的輸送與傳遞也無遠弗屆,且能迅速傳播至四方。然而,在瞬息萬變的今日,我們或應以超然、拔俗的心態對待各項事物。假使世間眾人遇衝突及矛盾時,皆能嘗試消解內在的執著、分別,並以海納百川、虛懷若谷的開闊格局,使自身思維、視域不囿於一隅。這樣一來,非但能朗現真實的自我,使生命回到「本來如此」的自在狀態,也可使家庭和善、社會和諧、萬邦和睦。

延伸閱讀

  • 《走出莊子的逍遙路》:道家老莊所要消解的重點不在「吾生有涯」,而在「知也無涯」
  • 蔡璧名《莊子,從心開始——完結篇》(上):一個人為什麼能做到「相忘以生,無所終窮」?
  • 蔡璧名《莊子,從心開始——完結篇》(下):什麼叫「與造物者為偶」?莊子到底要追求什麼?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