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評】陳育虹《索隱》:一切的愛皆如盈缺,我們永遠都不能逼迫時間復歸

  发布时间:2024-05-15 22:30:14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文:柴陽心漸冷/那些鴿子羽翼/收攏……〈莎弗詩抄fr. 42〉)「索隱」是一種意象上的潮汐:情緒變得豐滿、後又不自覺地失去重量,如此反覆地推進著時間。這裡有一個充滿著代名詞的星球世界,星體間有時用彼此 。

文:柴陽

心漸冷/那些鴿子羽翼/收攏……(〈莎弗詩抄fr. 42〉)

「索隱」是詩評一種意象上的潮汐:情緒變得豐滿、後又不自覺地失去重量,陳育如此反覆地推進著時間。虹索這裡有一個充滿著代名詞的隱切永遠星球世界,星體間有時用彼此的愛都引力對話,而有時又暗自揭開自身所代名之物的皆盈間復面紗,最終共同迎向時序的缺們終結。

「索求」、迫時「尋找」是詩評一種注定會復歸的動作,正如同離開本身便暗示著返回;所有的陳育追尋終究會導回意象的自剖與隱蔽,潮汐將退、虹索星球與星球間分分合合,隱切永遠引力終將失去慣性,愛都最終所有欲求總是皆盈間復回歸於原點。

所有的缺們思緒都被深埋在這樣子的,莎弗氛圍的夜晚裡,而月亮作為整個空間的母題,以戀物的形象包裹住了幽微而難以被啟齒的「神化的七情六慾」。

陳育虹肯定是一位愛月人:在各詩集中或多或少都有月亮的存在;它帶有一種「明明身在體制之中,卻隱約感到孤寂」的水分,建立出一種難以啟齒距離感的畫面,其中最帶有這種特質的詩作或許是《閃神》中的〈海星〉:

某種官能硬化症,某種藍紫的冷。有誰懂呢?這褪下舞衫的舞者。

但在體認到這層憂鬱之時,月亮同時又作為一個明亮、閃耀且無法忽視的象徵,一種美麗臉龐的隱喻、孤高而絕望。月將圓月也將缺,周而復始,這種雙面性為作者的月亮帶來必將失望的希望感,這個意象的載體便不單單能承載景物與自然間的互動,而同時為人與人間無法互相接近的糾結帶來解決的合理方式。

《索隱》出版於作者寫作生涯的中期,似乎是唯一一本書寫時帶有特定問題與寫作策略的詩集,而作者的野心亦體現在月亮這個雙面意象與人性之間的互動與彼此帶入——月同時代名一個具體指稱的「對象、你」、也同時肩負由作者自身意識建立的,愛情的暗喻關係。

本書所有詩在內文中都沒有標注出詩題(詩題僅附在目錄處),以數字進行區分,安排大致上分為三個不同的種類,彼此間交錯出現:索,第一人稱(我)與第二人稱(你)間的對話;隱,第一人稱對第二人稱與其身旁物件的觀察;以及古希臘女詩人莎弗的選篇,片段抽取地置放在索與隱之間。

一次索尋搭配一次隱蔽,在時間延展的當下,我們可以大略刻劃出一個簡單的人物關係:一個神經質、索求著觸碰月亮的我,以及逐漸被月融合卻排斥著的你,彼此用自身所持的各種星體譬喻互相傷害著。

在第一首詩〈之一,索〉中,作者即大略地勾勒出我對你的盼望與距離關係:「我們並沒有過去或未來/可以接觸」先提醒了讀者以下開展的詩性空間可能的虛構性質;接著「而我隔著夜的黑海/看見你/你是一個倒影暈染暈染/你也有磁場嗎」則在將你的形象懸掛至空中時,也增加了「也」的懸疑,作者在這裡暗示了你與「月」此時是兩個分開的個體,而在下段卻又宣稱「我們都是夜的子民」,如此迷茫模糊的界線正是作者在書中,順著時間嘗試去梳理或解脫的。

先討論與「索隱」世界建構較無關係的莎弗選篇:莎弗的作品在其餘作品形塑的世界觀中作為一種引子,為作者本身使用的月亮意象帶來足夠的人性基底,並協助將其他部分中非常隱密的生活譬喻,藉由他人之口情緒化而片段化地補述,增加了一點「意象曾被前人使用」的可信度。

莎弗詩作中的斷裂為本身煽情的敘事帶來孔洞,供讀者自由填入其對前後文的想像;而其無序的排列亦帶給讀者一種樂趣:閱讀時會自由心證地猜測是否與前後之索隱篇章有關,而閱畢時又會驚訝其看似破碎的語句,進而構成了一種「索隱」世界觀本身即可直接適用的現成空間。莎弗選篇中亦有幾篇與書中角色走向直接對應:

…夢,幽黑的/你迤邐而來,在眠中/……甜美的神/斷然將能量保留/隔離,不讓憂愁駕馭/但願我不需與人分享/這神的恩賜,我將/不致如此………/珍玩……但願我擁有/這一切………(〈莎弗詩抄fr. 63〉)

這篇選用詩文夾雜在書的最中間,卻是最完整也是最先能明示全書中你與我關係的篇章,夢境、不真實、被自身所建構:這個段落有一個巧妙之處:你作為甜美的神分享了自己的恩賜,而我卻並不擁有這一切。

你作為一個在夢中「被創造出來」的神祉,無論給予你多大的恩惠,終究只是在對自己的感知系統施力,如同在海上用嘴吹動風帆般的無力。讀者將疑惑,究竟你本身就是月亮、你本身真實存在而被比喻成月亮、或是月亮本身不存在,而真實存在的你被我在心中自行供奉成了月亮。甚至是,你與月亮其實都已經死了,而我為了珍藏你的形影,而虛構出了整個星體世界。

在分析上,或許將索與隱分拆成兩個不同的段落,會是一個較為易於梳理的方式;索的部分就是「作者/我」對「你」的存在進行辯證的過程,一種自我面向莎弗世界的遠望;索詩中前期所引用的意象常常有強烈的「互相吸引」特質:〈之九,索〉中描繪「我蟄居在你瞳孔裡」的景象、〈之十三,索〉中述說「寧願『你』不是會被我過度渴望的月」、〈之十六,索〉中使用「撫摸你作為月亮的魂魄」等等動作,再再顯示我對你的強烈追求。

但例如在〈之十六,索〉中,亦充滿了強烈的不確定性:月亮是你嗎?月亮是你的魂魄嗎?而黑夜與魂魄真的存在嗎?眼前事物「可見」嗎?我充滿不解,似乎他的認知範圍中的存在皆不提供觸摸,空具形體卻不具外殼。而我約莫從前述莎弗選段附近,第100至150頁間開始出現某種自覺:

襲擊我的風雨,也/襲擊到你嗎/我想你/在風雨之外,也好/唉,這樣的風雨/而風雨確實把園子/吹亂了/日子吹亂了/你不會願意看到,滿地/失落的表情/失望的表情/你不在 —— (〈之二八,索〉)

這場風雨會同時干涉到你與我的世界嗎?它吹亂了我的心思,但我下意識在第一句詩句中脫口而出的,卻是詢問你是否會受到這樣子傷害自身的風雨波及。那你真的在這個夜景之外嗎?即使你未受雨淋,是否也親眼見證了我的受難?

在這之後,我與你間的界線就不斷受到考驗,如〈之三八,索〉中的復沓與對明日的疑問,我藉由催生自己的存在危機來「質疑」你的反應;〈之五十,索〉使用了新代名詞我們來共同對抗彼此「注定終不再見」的危機;直至〈之五三,索〉,接近終點時,作者直接寫明了你在我心中的狀態:

你是一枚慾望/不許人摘取/在最高枝在沼澤上/稠黏如蜜的禁區、險境/現在我知道你永遠/不會消失,我是那株樹/而你,不得不結的/果(〈之五三,索〉)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