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之旅》:物理學家浦大邦英年早逝,但他對台灣基礎科學的貢獻不可抹滅

  发布时间:2024-05-15 07:13:43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文:許火順、林錦汝台灣基礎科學耕耘者 注入科技活水——浦大邦位於台大總校區的中研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簡稱原分所),門口的牆上有面紀念牌,上面寫著「浦大邦紀念講堂」,以及「ROBERT T. POE」 。

文:許火順、追光之旅林錦汝

台灣基礎科學耕耘者 注入科技活水——浦大邦

位於台大總校區的物理灣基中研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簡稱原分所),門口的學家學牆上有面紀念牌,上面寫著「浦大邦紀念講堂」,邦英以及「ROBERT T. POE」、年早「1935-1984」字樣,對台同時刻有浦大邦的礎科浮雕肖像。

出生於北京的貢獻浦大邦,1948年隨家人遷至台灣。抹滅師大附中畢業後,追光之旅1953年赴美留學,物理灣基以優異成績畢業於明尼蘇達州聖保羅城哈姆萊大學(Hamline University)、學家學取得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理論物理博士學位,邦英後來投入高能物理實驗研究工作,年早研究領域涵蓋原子物理、對台高能物理、高能重離子物理、能源科學等範疇。

自1964年起,他就在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物理系任教, 並於1976年至1981年間擔任系主任,後來也擔任加州大學河濱分校能源科學計畫主持人。在科學研究工作之外,他還兼任國內外幾個科學組織的委員代表,在美國與台灣兩地的物理界與科技圈相當活躍。

提到浦大邦對台灣基礎科學的貢獻,莫過於他促成了中研院原分所及同步輻射研究中心這兩大研究計畫。其中,同步輻射可說是基礎科學領域的一大瑰寶,是執行尖端實驗研究的利器,而他倡導科學團隊進行有組織的研究,更促進台灣科學界打破以往個人獨立研究、單打獨鬥的作業方式,開展跨域合作風潮。

無奈,浦大邦英年早逝,過世時還不到五十歲,但他對台灣基礎科學發展的貢獻,不可抹滅。

《追光之旅》p_102配圖Photo Credit: 天下文化出版授權、國輻中心提供
中研院原分所門口的浦大邦雕像紀念牌,代表學術界對他的感念與追憶。

為基礎科學奠基

把時間拉回七○年代。

經過二、三十年整備,台灣在1973年啟動「十大建設」計畫,而那時全球科技發展進程之一,是雷射技術與同步輻射光迅速發展,促使原子與分子科學成為新興研究領域。對當時的台灣來說,要發展一個跨領域的大型研究設施,又能整合物理界與化學界,並與工業發展密切結合,衡量各項客觀條件後,同步輻射成為適合發展的選項之一。

1979年8月23日至25日,台灣首次舉行大型國際科學會議「原子與分子科學研討會」。這場會議由大邦倡議,與在美國太平洋路德大學(Pacific Lutheran University)任教的湯光天共同規劃,並和清大物理系教授單越與閻愛德共同主辦,邀請十位國外學者參與,主要講員包括:李遠哲、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所長托尼斯(Peter Töennies)、美國奧勒岡大學物理系教授克拉斯曼 (Bernard Crasemann)。

然而,研討會邀請的國外講員頗多,物理中心卻經費不足,於是向時任政務委員李國鼎尋求協助,「李先生熱心補足經費缺口,但這件事讓當時的國科會主委徐賢修感到不愉快,」閻愛德回憶,後來,要邀請研討會開幕致詞人選,眾人又在徐賢修與李國鼎之間猶疑不定。

此時,浦大邦另闢蹊徑,建議邀請剛卸任不久的總統嚴家淦致詞。

「浦大邦尊翁浦熙鳳與嚴前總統有淵源,嚴前總統不僅答應了,還在之後對李政委和徐主委說:『他們小孩子做事辛苦了,有做錯的地方,不要放在心上⋯⋯』」閻愛德對於嚴家淦處事細膩的風格記憶猶新,而這也反映出那一代人處理事情與化解紛爭的方式。

研討會後,浦大邦主持了「未來的方向──機會與挑戰」座談會,討論未來台灣在科學領域發展的可能性,國內外學者達成了在台灣發展原子與分子科學及同步輻射光源的共識。之後,浦大邦即全力投入推動這兩大研究計畫,也因此促成原分所與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的成立。

1982年1月,國科會成立同步輻射可行性研究小組,小組成員積極蒐集資料,並與海外同步輻射、實驗室聯繫,經由浦大邦的協助與安排,參訪美國多處同步輻射設施,同時設法聯繫在美學人。

十個月後,1982年11月,《同步輻射可行性研究報告》完成,其中的誌謝文寫著:「我們在此特別要感謝浦大邦先生所給予的一切指導與協助。他的協助和安排,使我們的工作得以順利進行。他的鼓勵,更是我們精神上的支柱。」浦大邦的卓著貢獻,盡顯其中。

突破行政系統瓶頸

浦大邦的專業成就有目共睹,然而他的談判協調能力也不遑多讓。在同步輻射計畫卡關的關鍵時刻,他巧妙運用父親浦薛鳳曾任北平清大政治系教授,以及魏道明、陳誠、吳國楨和俞鴻鈞四位陸續擔任台灣省省主席祕書長的豐沛黨政人脈,突破困境。

早年,台灣科技界有北派、南派之別,分別以吳大猷與李國鼎為首。吳大猷力挺在台興建同步輻射,但當時主持科技大政的政務委員李國鼎卻持反對態度,理由是當時台灣缺乏加速器人才,同時他也擔心興建完成後缺少用戶,因此傾向於補助有需要的科學家到國外使用同步輻射設施,毋須自行建置,導致相關計畫僵持不下。

面對兩派意見歧異,浦大邦多管齊下,一方面積極聯繫國外華裔加速器專家提出加速器構想;二方面,他也同步構思用戶培育事宜,確保加速器建成時,有人懂得如何使用。

不僅如此,浦大邦經由父執輩、時任原能會主委閻振興提點,安排袁家騮與吳健雄回台參加研討會,並分別拜 會時任總統蔣經國、行政院院長孫運璿,說明同步輻射計畫的重要;此外,他也促成在某次吳大猷主持的早餐會報上,親自向科導會諸位委員簡報,獲得一致支持,並做成決議向蔣經國建議。

經過大家一番努力,加上國外科技顧問背書,李國鼎態度轉為支持。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