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卷」這種中式翻譯,就像「高光」和「硬盤」一樣懶惰又缺乏語感

  发布时间:2024-06-01 09:12:08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文:麟左馬第一次看到「內卷」的中文使用者,應該都沒辦法猜到這個中文詞的意思,因為無據無根。中國用語「內卷」比較直接的語境是指:組織內部的個體競爭激烈,只能透過高度的努力和犧牲,取得一點點競爭優勢,例如 。

文:麟左馬

第一次看到「內卷」的內卷中文使用者,應該都沒辦法猜到這個中文詞的這種中式意思,因為無據無根。翻譯

中國用語「內卷」比較直接的像高語境是指:組織內部的個體競爭激烈,只能透過高度的光和努力和犧牲,取得一點點競爭優勢,硬盤樣懶語感例如升職或保住職位,惰又甚至只是缺乏不要被裁撤或排擠。實務上,內卷可能造成比誰下班晚、這種中式不敢追問加班費、翻譯為領導辦私事等等降低生活與工作品質的像高處境。

之所以翻譯成內卷,光和只因為拉丁字源involutum是硬盤樣懶語感如同蕨葉嫩芽那樣向內捲起的型態。

英語的惰又對應詞彙是involution,同字根的常用字是evolution。大家所熟悉的evolution翻譯,不是進化、就是演化,也不會翻成字根意義上的開展。選擇字根或字面意義來翻譯,通常不是什麼有助於理解的玩法。不過中國社群的翻譯習慣,一直免不了這個問題。比較常見的把hard disc翻作硬盤,甚至把highlight翻成高光,都缺乏中文語感,還同時弄丟英語語感。

唯一受益的,只有譯者的時間跟腦細胞,消耗甚少。

傳統上,中文譯者慣以信雅達三項平衡來評價翻譯品質。「內卷」這個譯詞,雅是談不上,達也顯然未達標,信這個面向,如果真的求一個字根探源,還可以說是盡力。但是字根譯法,幾乎在所有語言間通譯,都不太有幫助。

「內卷」或「內捲化」一詞,在中國和「躺平」成為一組流行的關鍵字。

這些概念的本身存在已久:消極的版本在韓國大約是「三拋世代/五拋世代/七拋世代」、在日本大約是「尼特族(Notin Education, Employmentor Training)」;積極的版本在台灣大約是「鬼島」、在韓國大約是「地獄朝鮮」。是組織難以取得外部資源來擴張,導致內部競爭趨強,導致社會或社群內部個人的努力和收穫不成比例的處境。這個概念在人口密度高、經濟發展進入已開發社會的東亞,感受尤為明顯。

如果不叫「內卷」,那有更好的譯稱嗎?

直接用圖像來解釋,involve的動態過程,很可能發展成碎形。

碎形在幾何上,可以估計出逼近的面積極限。在這個極限裡,所有的發展只是在固定範圍內漸趨複雜。但這當然只是譬喻,畢竟蕨葉的嫩芽不會無限分裂出更細的羽葉,人類社會才會。所以為什麼involution不翻成趨複演化?

趨複演化也許不是很棒的中文,那麼不如翻成內競?或者中國社會更加熟悉的概念:宮鬥?這都是封閉環境下、內部競逐有限資源,這個概念的既有中文詞彙,也最符合中國社會當下使用內卷這個詞彙的情境。甚至,使用跟involution相對的evolution,可以把進化的相對概念翻譯成退化或逆進化、逆演化。

這些譯法,都有助於理解,而不是有礙於理解。

唯一一個可以讓「內卷」這個譯詞顯出優勢的理由,大概就是惹眼。學術上有時候會為不起眼的字選擇聱牙的字詞組合,以免某些重要概念在字海中淪為平常。

舉個例,海德格的Sein,在德文裡就是be動詞原型,要是隨便翻成個「是」或「在」,恐怕對不住Sein und Zeit (存有與時間)這本後現代主義巨作。同時,為區隔Da Sein和Sein的差異,才在日常語言的「存在」之外,繞了個小彎,把Sein翻成存有。那麼,「內卷」這個詞有沒有和其他用語嚴正區隔的必要,才非得要翻得離日常語言這麼遠呢?目前看不出來。

中國譯詞不偷懶的時候,其實是可以很信雅達的

中國是最大的中文使用社群,同時也有最大的中譯量。身為其他社群裡的中文使用者,很容易採納中國社群慣用的翻譯。但就像內卷或首席執行官這種失義或生硬的譯詞,如果能仔細重譯,不要生吞活剝,對聽眾或讀者會好很多。

在漢譯的歷史裡,最精美的一些定範,來自十九世紀戮力西化,甚至在日俄戰爭中勝出的日本帝國。其中「經濟」和「自由」至今都是漢字文化圈的典範譯法,既能兼顧信雅達,也與既有詞彙使用情境分割,明確標示譯詞身份。

中國譯詞也不是都粗通隨便,其實有很多適用的好譯法。例如把dimension翻譯成維度,不同維度用二維、三維、四維,就比台灣慣用的點、線、面、平方、立方、四次元,有更佳的詞組擴充幅度跟一致性。只是樹大有枯枝,粗劣的譯詞也層出不窮。

我個人比較喜歡的中國用語通常都不是翻譯詞,而是具有方言特質的詞彙,例如狼性,這種使用具體事物來投射感受的造詞,通常很生動,而且在語境裡也突出。

在意詞彙來源地,是一種政治區分或者文化歧視;但在意詞彙品質和適用性,只是文明發展程度。

思考愉快。

本文經方格子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延伸閱讀

  • 【專訪】《電玩翻譯》作者徐昊:比起不同語言間的傳聲筒,翻譯更像是相異文化之間的橋樑
  • 英文如何翻譯驚豔西方藝術圈的「三月之花」牡丹?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