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如何成為青少年LGBTQ+的線上避風港:不只能展現自我,甚至構築「虛擬家庭」

  发布时间:2024-05-19 10:51:27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文:呂亭儀突破30億下載量的TikTok,到底哪裡特別?TikTok獨特的演算法及互動性除了讓人成癮,也有利於LGBTQ+族群構築自己的安全空間和舞台,他們甚至在TikTok上找到虛擬家庭,補償了無法 。

文:呂亭儀

突破30億下載量的何成TikTok,到底哪裡特別?TikTok獨特的為青演算法及互動性除了讓人成癮,也有利於LGBTQ+族群構築自己的少年安全空間和舞台,他們甚至在TikTok上找到虛擬家庭,線上補償了無法在原生家庭得到的避風認同和歸屬。

虛擬家庭:性少數青少年的只能展現自甚至構築虛線上避風港

對青少年LGBTQ+而言,TikTok不只是何成能展現自我的社群軟體,也同時是為青屬於他們的「家」。最近在TikTok上出現一個虛擬家庭的少年現象,青少年尋找同志伴侶擔任他們的線上虛擬家長,並且透過影片來互動,避風來獲得現實家庭裡未能獲得的只能展現自甚至構築虛關愛與支持。

例如在女同志情侶Lisa+Pope經營的何成帳號中,時不時能看見他們和他們「領養」孩子們的為青溫暖互動。

他們所領養的少年孩子「mafia kids」[1]經常詢問「可不可以吃恐龍形狀的雞塊(dino nuggets)?」、「Netflix的密碼是什麼?」如同真實家庭間對話的問題,Lisa和Pope則會挑選部分留言拍攝影片回覆,例如直接拍攝他們準備了雞塊的模樣。

一則追蹤者「我們開放被你們領養」的玩笑留言,成為了這個虛擬家庭的契機。Lisa和Pope拍攝了模擬簽署同意領養文件的影片回應此請求,結果引發了破千萬點閱及眾多希望能被領養的留言。除了Lisa和Pope以外,也有其他同志情侶加入虛擬家長的行列。

在同意領養的影片獲得巨大迴響後,Lisa和Pope開始拍攝虛擬家庭互動的影片。

若有追蹤者在貼文下留言「我可以成為你們家庭的一份子嗎?」,Lisa和Pope總會積極回覆,在孩子們傾訴他們所遇到的困境和欺凌時,Lisa和Pope也會以盡力安慰,甚至堅定的說「沒有人可以傷害我們的孩子」,他們也曾因應要求拍攝滿是稱讚和肯定言詞的影片,給予孩子們無限勇氣。

為何這樣的虛擬家庭能引起如此大的迴響?許多追蹤者留言回覆「我希望能有和你們一樣的雙親」、「我在這裡總是感到安全」,以此說明虛擬家庭帶來的認同感與安全感。

研究[2]指出,比起臉書使用者,TikTok使用者更希望能藉由使用該程式逃避現實生活,在許多青少年性少數面臨原生家庭的不認同時,這些虛擬家庭能夠補償他們無法在原生家庭得到的支持和溫暖,成為他們逃離現實的慰藉。

此外,這些能給予他們溫暖且積極擁抱自身認同的虛擬家長們,也讓這些青少年對自己的未來有了投射,在對於自我認同和未來皆迷茫、焦慮的青春期中,擁有同為LGBTQ+的年長模範,使得青少年們能對自己的認同更有信心,開始懷抱自己在未來也能活得跟這些虛擬家長一樣自在的希望。

為你推薦:量身打造的LGBTQ+安全空間

除了找到「家」的安全感,TikTok的幾項獨特之處,也讓LGBTQ+開展了屬於他們的一片天地。許多出櫃創作者擁有百萬追蹤者接納他們性傾向及認同,這是性少數在傳統媒體上較難達到的成就。

相較於其他較著重「你的朋友圈(peer-network circle)喜歡什麼」的演算法,TikTok的演算法更重視使用者個人的喜好。[3]

依使用者先前瀏覽內容,量身定制的為你推薦頁(ForYouPage)。這個機制能在辨識用戶興趣後,大量推播相似的內容,性少數創作者的影片將更容易曝光在自身社群的鎂光燈下。

這些創作者因此能夠更積極標示自己的LGBTQ+身份、談論性傾向或認同帶來的處境、呈現非傳統性別氣質的打扮,展示真實自我之餘也同時發光發熱。

妥善利用此演算法的使用者,也能將TikTok打造為肯認自我認同的安全空間。許多使用者表示[4],在TikTok之中看見許多「跟我一樣的人」能讓他們感受到被接納、帶給他們自信。

在演算法營造的LGBTQ+同溫層下,恐同、恐跨等歧視言論也較為少見。相較出櫃後較易受挫、認同未必被肯定的現實生活,性少數能在TikTok上得到超越原先生活環境的支持和動能。

自主創造潮流:性少數如何發揚自身文化

TikTok的另一特點是創作門檻低,能在現有音樂和台詞下,加入自己具有創意的表演。只要跟隨潮流拍攝短片,就能被看見,如同先前風靡一時的水桶挑戰。

只要設定好主題跟音樂,創作出短短的影片模組,就能引起他人效仿。即使只是述說自己的出櫃經驗,也能形成潮流。這個特點也讓性少數族群更願意述說他們的日常,讓更多人能看見並理解性少數的生命經驗。

LGBTQ+們也利用這樣的特點創作,引起社群共鳴,例如近期風行的“Are you into masculine or feminine?”[5]挑戰中,便是以非異性戀女性確認對方對伴侶氣質喜好的經典台詞作為開頭。

在這樣類型的影片之中,創作者多會在影片中分別穿上陰柔/陽剛的兩套裝扮,表現性別展演的流動。這些潮流除了創造LGBTQ+社群內更多的互動,也讓性少數們找到展現自身文化的方式,使得他們對自身文化更有信心,同時也帶來反抗主流性別氣質的潛能。

樂園背後的可能威脅

雖然相較主流媒體,性少數相對有展現各種面貌的空間,且能利用演算法曝光,但演算法也可能被轉換為傷害邊緣性少數的利刃。

報導[6]指出障礙、肥胖、非白人性少數的內容曾被演算法排除,較容易被推播的用戶多為白人、身材符合主流審美的,這可能會讓部分LGBTQ+用戶陷入服膺主流的壓力,也可能抹煞用戶的多元性。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