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台東老農30年的釋迦栽植變遷故事:目睹台灣精緻農業發展成果的代表作

  发布时间:2024-05-16 11:58:52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文:陳建安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系助理教授)輪到釋迦被中國禁止進口了,但這是政治「變化」還是病蟲害問題,不是本篇文章討論的重點。但對於一個從會爬開始就在釋迦樹下,靠它養大,雖然我們家已在數年前改種其他水果 。

文:陳建安(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輪到釋迦被中國禁止進口了,兩位老農但這是台東台灣政治「變化」還是病蟲害問題,不是年的農業本篇文章討論的重點。但對於一個從會爬開始就在釋迦樹下,釋迦靠它養大,栽植雖然我們家已在數年前改種其他水果,變遷表作而我也早已不住果園環繞的故事三合院,但對現在仍有許多親戚家族成員還在台東種植大片釋迦的目睹「釋迦子」而言,還是精緻不免憂心與掛慮。

靠老天賞口飯吃

依據農委會數據,發展台灣農業人口大約僅不到5%,成果且多集中在中、兩位老農南、台東台灣東部。年的農業台東大約種植5000公頃、釋迦產量五萬噸,每年產值在80億左右。近年的都市化,更讓多數社會大眾對農業生產與農村日常不熟悉,最有感的大概只是颱風天的蔬菜價格上漲,導致消費者買不下手,叫苦連天的印象了。

但說實在,就算生產者農民,能在大盤與中間商的瓜分下還有點暴利可圖,可能也只有幾天,甚至災損與獲益算下來也不見得真能多買幾包米。

然而,社會大眾可能更疑惑的是對那些因天災導致農損,或者農民搶種,導致價格暴跌,以致果賤傷農等新聞的疑惑。心理可能會出現,為什麼他們不種點別的高經濟作物、怎麼不提高技術之類,這麼沒有競爭力等等的問題。

有人歸結認為,可能是農民生性傾向保守與傳統,不願意改變。但說來話長,先不論農業從事人口年齡與技術結構、果農生產面臨的產銷困境,至少對於較高經濟作物的水果而言,例如釋迦,至少要種植三年以上才有點收穫,而且每年能收成多少,在颱風幾乎每來必經的路線上,就看老天要留多少給他們了,而農民心裡早已養成樂天的智慧和性格看這種「變」。

0w9hkpvzwf2g2ct1qps48cdgj661b7Photo Credit: 中央社
台東外銷中國的鳳梨釋迦,今年受到疫情影響,又碰到風調雨順產量增加3成,導致價格連三年疲軟。 中央社記者盧太城台東攝 110年1月7日

釋迦在台東找到甜蜜的家

據農委會等相關文獻紀錄顯示,釋迦在約400年前從中南美洲經荷蘭人傳入台灣後,驚訝的在日照充足、氣候炎熱且排水性佳的東部砂礫土地上,找到了最佳的成長環境,果肉甜而Q彈。在20多年前,我還見得到果園裡日治時代種植的幾棵老釋迦樹呢。

也許你會以為,農民沒有改變或創新,但對稍微熟悉或喜愛吃釋迦的民眾來說,釋迦農地在近30年間歷經數次栽植「變」種,其推陳出新程度大概除了這次的難兄難弟的蓮霧之外,絕對是目睹了台灣精緻農業發展成果的代表作之一。

而這農業革新背後,無非就是農民自我新創與努力追尋市場的投注。但是,栽種品種的創新求變,最終還是難敵非農業技術面能克服的「變」數。這其中的曲折演變故事,就讓我為大家娓娓道來。

首先要聲明,我不是從農業專家角度來解讀,而故事就從我這位算半個幫農角色,大學寒暑假毫無例外皆須回家協助農忙的釋迦之子說起,來回顧見證我經歷的一段釋迦栽種發展史。

捐血可獲佳農券 做公益又可幫忙釋迦農Photo Credit: 中央社
農委會農糧署推出捐血送「佳農券」,持券購買釋迦禮盒可抵新台幣100元,做公益又可幫助農民。 (農糧署提供) 中央社記者盧太城台東傳真 110年8月6日

台東釋迦種植近代30年的品種演變史

不同於百年美食老店,以百年口味不變為號召。不同的,最早期種植的是俗稱果粒小「土釋迦」,經過幾十年栽種不變,我記得要比手掌大的果粒真是難得一見,而釋迦在40、50年前,在我家幾塊號稱百果山的農地中佔了約一半栽種面積,但那時真的還說不上高經濟作物,至少我家還要靠其他副業才能溫飽。

然而在技術累積與市場擴大下,大家才真正期待能靠它(釋迦)來養家活口。時間來到近30年前,大家改種相對果粒較碩大的所謂「軟枝釋迦」,顧名思義,其樹枝質地較軟但口感更佳清甜,這時更受國人喜愛且產值與產量明顯提升。

然而,不消幾年,另一個「大明星」般的新品種「鳳梨釋迦」出現了。市場總是喜新厭舊,之前釋迦品種價格再怎麼好,我記得拍賣市場的「青果行口」寄來的清單上,平均也是6、70元一斤(行口會抽走一成銷售額)已算是讓家人感到開心不已,覺得付出總算有所代價。但要說開心,其實更接近感到「驕傲」。

家人也因栽種品質良好而通過農委會吉園圃認證、競賽獲獎、上過媒體,甚至農業改良場專家還專程來請益。就有如日本所稱的職人精神,我們不只因為價優而開心,而更是以自己幾十年研究釋迦樹性格、植物病蟲害及每年定期摧殘的颱風對抗的智慧,還能豐收的技術為傲。

上面說到「鳳梨釋迦」(這也是此次輸中國的主力品種),它的出現其實只離前一個廣大栽種的品種隔不到幾年,這意味著又一次農地大革命(全面耕除改種或全面嫁接新品種)。現代科技晶片的發展有個摩爾定律,形容過個一段固定時間,精密度就會再進化一級。顯然的,這帶有點鳳梨味,又外表刺刺有如鳳梨外貌,果肉厚實,以切塊為食用方式的新品種就這麼橫空出世,很快又搶走了上一代的風采。

因緣際會,我們很幸運的成為少數幾位搶到前幾名能量產先上市的農家。剛上市,我記得一斤曾經來到200元以上,賣一、兩顆就大概能買台北來回台東火車票了。並且每公頃產量更勝過去,儘管一年只有一收,但那時種植約三、四公頃的收入,絕對是遠高於當時上班族,至少有能力支助我到英國讀書。

我記得當時價格好到需要在採收期,睡在果園以防宵小盜採。儘管如此,因市場有些人反映鳳梨釋迦過甜不易食用,很快緊接著又出現接近原始土品種的「大旺或大目」釋迦。因此這幾10年來我記憶中總是看到家人被新品種追著跑,因為你若不跑在前幾名,大浪一來還是會把你吞噬(紅海市場特性)。

儘管品種不論引進或基因突變還是改良,大環境下的困境還是同樣要面對,要提高收入,就需要提高產量;提高產量,同時也要高成本,但可能到頭來還是白忙一場。農民可不是不管颳風下雨,每月有固定薪水可以領的。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