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社會需要多元又偏門的「怪傑」,那大學可不可以採計國文成績一下下就好?

  发布时间:2024-05-16 16:13:57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說起最近有關大學升學最震撼的新聞,就是從明年度開始,以台大工學院為首,有許多的頂大科系決定申請入學不採計國文。會出現這項決定,背後有很多少子化下大學科系害怕招生缺額的考量,但我這篇文章想探討的不是這些 。

說起最近有關大學升學最震撼的果社怪傑國文新聞,就是會需好從明年度開始,以台大工學院為首,多元有許多的又偏頂大科系決定申請入學不採計國文。會出現這項決定,學可下下背後有很多少子化下大學科系害怕招生缺額的採計成績考量,但我這篇文章想探討的果社怪傑國文不是這些現實層面的問題,而是會需好這些科系為了包裝這項政策,所端出來的多元「說詞」。

這些說詞整理起來大致是又偏這樣:

目前各大學多有透過校務系統做研究,檢視各種招生管道下,學可下下哪些篩選標準與入學後表現較相關。採計成績再加上學測科目實施五選四之後,果社怪傑國文每個科系必須做選擇,會需好了解哪一科所測量出來的多元能力,與系上學生的表現「最不相關」,甚至出現負相關,也就是「入學時成績好、畢業總成績反而變差」這種可能性。

如果大家覺得上面聽起來很拗口,最白話的解釋就是:很多大學系所發現國文入學成績好的學生,畢業成績很爛,所以他們覺得入學成績採計國文沒意義。

其實到「國文入學成績好的學生,大學畢業成績很爛」這邊我都沒啥意見,甚至還很同意。因為我自己就是這樣「典型」中的「經典案例」(等一下會來說明我這個例子有多經典)。

有問題的是接下來延伸出來的討論,大家都陷入了「想當然耳」的線性思考。想「捍衛國文」的一方,立刻落入了不採計國文成績會造成「語文表達能力低落」、「人文素養淪喪」的單線思維。而想要支持不採計國文成績的,更是對「國文入學成績好的學生,大學畢業成績很爛」這個「事實」提出了種種天馬行空的詮釋。

這些「神妙」的詮釋,像是指控國文教育缺乏邏輯、思辨,網路上甚至還有人拿劉仲敬的「中國文明窪地論」出來論證學中文方塊字會變笨;或是搬出「和製漢語」的歷史來證明文言文跟現代社會脫節。看了這些千奇百怪的討論,一瞬間讓我有回到五四運動時期,西風東漸下中國知識份子開始反省千年古文明為何積弱不振的錯覺。

但作為一個「國文入學成績好,大學畢業成績很爛」的經典案例,我把算用我實際經歷的學習歷程告訴大家,事情完全沒有兩方想得如此複雜,這完全不是一個「文明」或是「文化」層次的問題,也跟人文素養沒有半毛關係。

我的人生作為「經典案例」

本人大學是唸是中山大學中文系,而我入學的那幾屆,當時中山中文系在入學採計聯考成績上作了一個大膽的實驗,那就是「不看英文、數學」。你沒看錯,我入學當時系所的這項決定,算是跟現在風向完全相反的逆向操作。而因為不看英文、數學,主科基本上就「單看國文」。因此那屆的同學包括我在內,我記憶沒錯的話國文成績都是全國前1%以內。

而不才在中文系延畢兩年(雖然最後一學期是因為算錯體育學分,每週專程來回北高打羽毛球),而且許多科目成績都是低空飛過,「中國文學史」重修了六次才過(被朋友椰榆是「驚奇六修人」),所以綜觀全國,大概也很難找得到像我這麼符合「國文入學成績好,大學畢業成績很爛」的經典範例。

接下來我就以我自己為例,講講為何我認為現在無論正反兩方的討論,通通偏離了真實的事實基礎。

停課不停學 學生收拾物品回家學習(3)Photo Credit: 中央社

首先,因為我剛好是唸中文系,所以我的例子基本上證明了國文入學成績好不好,跟大學階段的人文素養還有語文表達能力好不好「無關」。基本上我中文系本科的成績只有思想史勉強能看,其他成績(特別是文史哲當中的「文」)完全是一敗塗地。

我直到現在還是弄不清楚唐詩的平仄還有《廣韻》裡的「反切」到底在幹嘛。我還記得有一次「中國文學史」考試,考的是陸機的《文賦》在中國文學史裡有什麼重要性?但我大學時期只愛讀政治跟軍事類的書籍,根本沒花多少時間準備文學史,所以最後寫了一篇談陸機、陸雲兩兄弟作為東吳名將陸遜子孫,在西晉八王之亂中政治角色的分析,唯一跟國文沾得上邊的是我提到了「華亭鶴唳」的成語故事,最後想當然耳的拿了零分。

看到這裡,敏感一點的讀者大概能隱約猜到像我這種「國文入學成績好,大學畢業成績很爛」的學生是怎麼樣的特質。這裡就不賣關子了,以我自己還有觀察和我一樣的其他同學得到的經驗,「國文入學成績好,大學畢業成績很爛」的學生,大多都是有些小聰明,也有自己獨特的求知方式跟知識癖好,但是不太能夠老老實實地跟隨教育體系的安排,進行系統化學習的學生。

能靠短時間拚起來的國文考試

這樣子的學生為什麼國文會特別好?我認為這跟國高中階段的國文教育沒啥關係,但是跟「國文考試的設計」大有關係。

我稍微把時間回推到我高三在準備大學聯考,當時台北車站衝刺班的老師給我的建議,就是在只剩一年的情況下,英文數學如果本來就不好,那基本上可以果斷放棄,唯一能在短時間靠衝刺換來明顯成效的主科,就是「國文」。

「國文」作為唯一可以靠短時間衝刺拚起來的主科,在補習界應該早就是人盡皆知的秘密。而國文之所以可以這樣搞,原因跟國文教育無關,而是跟國文考試有關。為了確認這件事到今年有沒有改變,我還特地翻了一下110年的國文指考試題,確認後可以說,從我考大學的年代到現在,構成國文考試的題型不外乎「字音字形」、「字詞解釋」、「中文文法」、「閱讀測驗」、「作文」幾大項目。

其中唯一沒辦法靠短期拚起來的只有「作文」(其實有些補習班靠公式化拆解,也能將作文成績拉到一定水準),其他通通能在三個月內靠下苦功跟小聰明取得顯著的提升。那同樣是文科,為何英文不能這樣搞?我認為單是平常生活中使用中、英文的頻率跟熟悉程度,就會讓準備英文的難度遠勝國文。國文像是文法或閱讀測驗,真的遇到不會的還能用平常的語感「推理」一下,英文就完全沒有辦法了,不會就是不會。

而同樣是背單字,遇到冷僻的字詞,國文一樣可以從日常生活常用字詞的造字、造詞邏輯去推理,但英文作為平常根本沒在用的拼音文字,遇到不會的就是一翻兩瞪眼。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