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伯格《留住一切親愛的》:冷酷大師培根,沉默無聲旁觀他人之痛苦

  发布时间:2024-05-16 22:43:40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文:約翰.伯格John Berger)十一、冷酷大師?看了巴黎麥約博物館Maillol Museum)的培根Francis Bacon)[1] 特展。讀了桑塔格Susan Sontag)的《旁觀他人之 。

文:約翰.伯格(John Berger)

十一、約翰冷酷大師?

看了巴黎麥約博物館(Maillol Museum)的伯格培根(Francis Bacon)[1] 特展。讀了桑塔格(Susan Sontag)的留住冷酷《旁觀他人之痛苦》(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展覽簡潔扼要,切親含括培根漫長一生的大師代表作品。書則深入尖銳,培根旁觀是沉默關於戰爭、殘肢以及戰爭照片的無聲沉思。我隱約覺得,痛苦這本書和這場特展有些彼此指涉的約翰地方。但我還說不清其中關聯。伯格

身為肖像畫家,留住冷酷培根有著福拉哥納德(Jean Honore Frangonard)[2] 的切親狡獪。(這樣的大師比較可能會逗得他哈哈大笑,這兩位都是培根旁觀登峰造極的感官畫家,一位是歡樂之王,一位是痛苦大師。)培根的狡獪至少讓整整兩代的畫家深感迷惑,也備受挑戰,這倒是不難理解。

倘若五十年前我曾批評過培根的作品,肯定是因為那時的我確信,他作畫是為了驚世駭俗,為了讓自己也讓別人感到震驚。而我認為,這樣的動機,已隨著時間流逝逐漸淡弱。上週,當我在格黑內勒街(Rue de Grenelle)上的這些畫作前面來回走動時,我察覺到某種先前我沒看懂的東西,突然之間,我對這位長久以來飽受我質疑的畫家,充滿了感激。

打從一九三○年代末起,一直到一九九二年去世為止,培根所看到的,是一個冷酷無情的世界。他一再描繪人體或人體的某些部位,但全是令人不舒服的,或殘缺匱乏的,或極度痛苦的身體。有時,那痛苦像是由外力強加所致,但更常見的情形是,那痛苦乃源自內在,源自身體內的五臟六腑,源自身而為人的不幸。培根刻意運用他的名字來創造迷思,而且玩弄得非常成功。他宣稱,做為十六世紀英國經驗主義哲學家培根的同名後裔,描繪人體自然應該像描繪煙燻培根肉那般寫實。

然而,這不是他筆下的世界比先前其他畫家更冷酷無情的原因所在。歐洲藝術裡充斥著暗殺、死刑、處決和烈士。在哥雅(Goya)的作品裡,他是第一位二十世紀藝術家(沒錯,二十世紀),你可以聽到藝術家本人的義憤之聲。培根視界的不同之處在於,其中沒有見證,也沒有悲痛。他筆下的人物,沒有一個在乎其他畫中人物發生了什麼事。這種無所不在的漠然,比任何斷肢殘臂更顯冷酷。

除此之外,培根畫中人物所在的場景,都有一股無聲的瘖啞。這瘖啞像是冰箱裡的寒氣,可以讓放在裡面的東西保持不變。培根的劇場不同於亞陶(Antonin Artaud)[3],前者和儀式毫無關聯,因為人物周遭的空間完全不打算接收人物的動作姿態。其中所上演的每一樁不幸,都只是附屬的意外。

在他有生之年,有個非常邊緣的波希米亞圈子所製作的通俗劇中,總是懷抱著這樣的視界,並為之糾纏,那個圈子裡的人,誰也不會對世界其他地方正在上演的事情感到驚訝。然而啊然而,培根施咒召喚並試圖為之驅魔的那個冷酷世界,竟成了某種預言。某位藝術家的人生劇碼,竟然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裡,反映了整體文明所面臨的危機。他究竟是怎麼做到的?真是不可思議!

這世界不總是冷酷無情的嗎?但今日的冷酷或許是最頑強、最瀰漫、也最持續。它既不赦免這個星球,也不放過居住在其上的所有生命。它很精粹,因為它完全提煉自追求利潤的單一邏輯(如冷凍庫一般冰寒),它威脅要淘汰其他所有信仰,以及懷抱尊嚴和一絲希望來面對殘酷人生的傳統。

讓我們回到培根以及他的作品所透露的訊息。他著魔似地使用某些早期畫家的繪畫語言和主題,例如委拉斯蓋茲(Velázquez)、米開朗基羅、安格爾(Ingres)或梵谷。這種「連貫性」,讓他預見的敗壞顯得更加徹底。

文藝復興的理想化裸體,教會的救贖承諾,古典主義的英雄觀念,或是梵谷熾烈狂熱的十九世紀民主信念,在他預見的世界裡全被撕成了碎片,毫無能力招架駭人的冷酷。培根把這些碎布收拾起來當成紗布,用來包紮傷口。這是我先前未曾領會到的。這就是他的啟示。

這啟示堅定了以下洞見:今日,繼續投注於傳統語彙,一如強權貴冑和他們的媒體之所為,只會強化周遭的陰鬱與毀敗。這意謂的不必然是沉默。這意謂的是,選擇你想要添加進去的聲音。

此刻這個歷史時期,是「圍牆」的時代。當柏林圍牆倒下之際,也正是準備在世界各地興建圍牆正式展開之時。水泥之牆、官僚之牆、監視之牆、安全之牆、種族之牆。世界各地的圍牆,將絕望的窮人隔絕於維繫擁有財富的最後一絲希望。圍牆貫穿了各個領域,從穀物耕作到醫療保健。圍牆也矗立於世界最富裕的大都會中。「圍牆」是很久以前人們稱之為「階級戰爭」的前線。

牆的一邊:應有盡有的軍備,沒有人員傷亡的戰爭美夢、媒體、富足、衛生、琳瑯滿目的魅力通關密語。牆的另一邊:石頭、物資短缺、世仇、武力報復、疾病叢生,以及視死如歸和多活一天是一天(或多活一週是一週)的心態同時並存。

對今日這個世界而言,抉擇的意義就在這裡,在牆的兩邊。我們每個人心中也有一道牆。無論我們身處何方,我們都能在內心裡抉擇要和牆的哪一邊同調。那不是一道善惡之牆。兩邊皆有善有惡。那是自我尊重和自我渾沌的抉擇。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