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台大曹淑娟談「園林文學」:奼紫嫣紅難逃枯朽,文學家藉自然生機參透自我生命意義

  发布时间:2024-05-21 11:58:44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作者:人文.島嶼 採訪撰稿:梁偉賢|編輯:林俊孝|攝影:林俊孝)現代住家很少有院子。都市寸土如金,有個地方安身就很不錯。偶爾看到一些住宅的陽台或門外,種些盆栽,圍個花圃,便覺暢然可喜,別有一番天地。 。

作者:人文.島嶼 ( 採訪撰稿:梁偉賢|編輯:林俊孝|攝影:林俊孝)

現代住家很少有院子。專訪自然自生都市寸土如金,曹淑奼紫參透有個地方安身就很不錯。娟談家藉偶爾看到一些住宅的園林嫣紅義陽台或門外,種些盆栽,文學文學圍個花圃,難逃便覺暢然可喜,枯朽別有一番天地。生機想要在家裡規劃一個超然的命意遊憩空間,並不容易。專訪自然自生

以前的曹淑奼紫參透房子則多半有庭院,而且會種些花草樹木。娟談家藉富貴人家更有假山、園林嫣紅義造湖、文學文學涼亭、難逃花木、奇石,閒暇或煩悶時,想要轉換心情,就在裡面遊蕩、玩賞。甚至呼朋引伴來園林裡玩樂,也足以暢懷平生。

但園林就只是個享樂的地方嗎?很多人都這麼想,曹淑娟卻知道不僅於此。

曹淑娟曾經參與一所大學的創校,有類似建造園林的經驗。揮別竹林木屋,回台北的第一天晚上,就發生九二一大地震。災難的震撼,讓曹淑娟強烈感受到,不管人多麼努力、投入,任何事物都逃不過毀敗的一日,終究煙消雲散。

就在那樣的背景裡,曹淑娟在台大的研究室,讀到祁彪佳《寓山注》說「所樂在此不在彼」,她心想,祁彪佳努力建造園林,卻早已預期毀敗,也不想傳之子孫、顯示家族富貴,那他的「樂」在哪呢?

這也是曹淑娟對自己生命的叩問:縱使奼紫嫣紅開遍,終究難逃枯朽。那麼人的努力,為的是甚麼?

很顯然祁彪佳和許多文人,在園林生活中都獲得了深刻的人生體悟。曹淑娟著手研究園林文學,就是要探尋:他們如何在走向幻滅的過程中,耕耘生命的價值。

文學家的「獨樂園」:園林與自我的關係

中國園林起源很早,周朝就有靈囿、靈台的興建,作為帝王狩獵、通神之所。秦漢時期的咸陽宮、上林苑、建章宮等都非常有名。但要說到具有文人性格的園林,則得從魏晉開始。

東晉石崇(249年-300年)的《金谷詩序》,描寫富豪高官在金谷澗中的清泉茂林,與三十個朋友遊宴,鼓瑟吹笙,喝酒吟詩,詠嘆生命。謝靈運(385年-433年)寫《山居賦》,描述自己在山川田野之中隱居讀書,品類萬物,是莊園園林化的代表。庾信(513年-581年)〈小園賦〉更以虛筆勾勒了一處「寂寞人外」的小小園林,在羈留長安的無奈中,尋求心靈的安寧。

園林、別業(即別墅),是六朝人仕途不順歸來時,一個可以安頓生命的地方。


Photo Credit: 人文島嶼
長樂宮,始建於漢高帝五年(前202年),漢高帝七年(前200年)建成,呂后掌權之後成為專屬宮殿。

至於「自我」和「園林」關係的深化,曹淑娟認為還是唐代以後較為鮮明。唐代詩人的偉大創作,往往都跟園林有關。

比如「詩佛」王維(692年-761年)有《輞川集》,就以「輞川」作為詩集的名稱。〈輞川別業〉一詩,寫他辭官歸來種田,看雨中草色,水上桃花,與和尚論經講學。園林沉靜了他的身心,更提高了生命境界。

又如「詩聖」杜甫(712年-770年)短暫住在成都「浣花草堂」時,是創作的高峰期。他記錄與妻兒下棋釣魚的閒情,春雨潤澤萬物的喜悅;愛惜簷前飛燕、牆頭桃李的儒者情懷,更確立了「詩是吾家事」的意義。


Photo Credit: 人文島嶼
成都杜甫草堂重修之草堂景象。

白居易(772年-846年)貶謫到江州時,心情鬱困,經常拜訪廬山,親近那股浩瀚之氣,心境產生了很大的轉變。晚年回北方後,便在洛陽的東南買了住宅,取名「履道宅園」;營造了小澗、小池,把從南方帶回的白蓮、折腰菱、華亭鶴和天竺石等,安置其中。在洛陽城內,建造一個小小江南。

他以「池」為園林意象,迴映天光雲影,也收藏人生記憶;向內探索,也向外聯繫。很多詩篇都講述他在自家宅園中,遠遠觀照京城的權力場域。有人說白居易墮落了,其實他是超然、超越了。

曹淑娟從他們的經歷領悟到:「擁有園林,就是讓你找到一個位子,可以更清楚體認自己和世界的種種關係。有了這個位子,你才有轉換視野和心境的可能。」

文人在園林中感受鳥語花香、晴雨生滅,從自然的生機整理自我生命的意義,赫然發現:原來這個世界還是很可愛的!人和園林的關係,也從此變得更為深刻。

祁彪佳與他的《寓山注》

明代江南經濟繁榮,園林風氣更盛,相關著作也最多。其中祁彪佳的作品極具代表性。

祁彪佳(1603年-1645年)是明末的杭州山陰人(現紹興),從小在書香長大。不到21歲就登第,一路官運亨通。但32歲時得罪權臣,只好以養病為由,告假回鄉。

蘇杭一帶,風景優美,許多園林別具特色。祁彪佳一個個去拜訪,一邊欣賞建築、山水相互掩映,一邊寫散文記錄。甚至向父老打聽、尋訪已消失的古園林。透過這些旅程,培養他的審美觀,完成了《越中園亭記》。

祁彪佳住家附近有座私有小山,名為「寓山」,二十年前和幾位兄長曾經整地種松,但後來各有際遇,寓山也就荒蕪了。祁彪佳思念兄長,決定好好修葺。一開始只打算蓋幾棟房子,可以讀書和親近山水就好,但別人給了他很多建議,他突然省起:我何不蓋一座自己的園林?

於是,祁彪佳開始設計、打造寓山49景(如圖):


Photo Credit: 曹淑娟,美術設計:林柏希
寓山包含奇石、水泉與建築,共計49景。類似今日「IG網美打卡熱點」,許多文人在此留下詩篇,以及回覆、唱和。

寓山變成了好漂亮的園林:有樓堂居室可以會客讀書,有松徑橋廊可以導引路線,有亭台高閣可以賞景望遠;山坡上有茶塢、櫻桃林、梅林和老松,水池中有荷花,水岸沿堤有楊柳。山下平地更種植各種農作物,可以享用、贈送及買賣。

祁彪佳還勤於寫日記,詳細記錄人事來往、時局變化以及妻兒日常生活。比如他常帶著小孩去寓山的書房讀書,同妻子到山中種花、採茶、收豆,一起泛舟賞月。春秋佳節,也會邀請家族長輩來賞景。

當然少不了與朋友在園林聚會,吟詩作文,完成後寄給其他朋友,他們再回信唱和,前後大約有二、三百人參與。祁彪佳組成編輯團隊,對大家的作品進行篩選、點評,然後集結出版。針對四十九景的部分,名為《寓山注》。過去作注的對象,都是經典古籍,祁彪佳卻把寓山也當作經典,為各個風景作注。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