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多利亞時期小說與電影的敘事交會(下):狄更斯對科學的喜好如何影響「初始電影」?

  发布时间:2024-06-08 12:10:56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文:吳家瑀曾任藝術雜誌採訪編輯、藝術行政打雜工)維多利亞時期小說與電影的敘事交會上):當瑪莉雪萊腦中怪物成為眼前的魅影繼上篇分享《科學怪人》作者瑪莉.雪萊Mary Shelley, 1797-1851 。

文:吳家瑀(曾任藝術雜誌採訪編輯、維多藝術行政打雜工)

  • 維多利亞時期小說與電影的利亞敘事交會(上):當瑪莉雪萊腦中怪物成為眼前的魅影

繼上篇分享《科學怪人》作者瑪莉.雪萊(Mary Shelley, 1797-1851)筆下經營的魅影機轉,本篇介紹的時期始電另一個例子,是小說敘事下狄學的喜好響初研究19世紀視覺敘事性和初始電影效果都不會錯過的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1812-1870)小說。

狄更斯與19世紀科技視覺文化

目前已有不少論述指出,與電影的影狄更斯的交會敘事技巧除反映當時的公共景象,也可採用魔術幻燈、對科全景畫、何影立體視鏡和戲劇表演等等的維多感知觀點來解讀。[1]這些立論考究了他對於物理科學、利亞工程、時期始電機械藝術,小說敘事下狄學的喜好響初以及科學與視覺儀器的與電影的影喜好與投入。

比如,交會就像其小說總隱含著教育目的對科一般,狄更斯在自己創辦的月刊《家常話》(Household Words)與《一年四季》(All the Year Round)裡,也寫了不少主題文章,致力挑起讀者對光學新知暨問題的興趣。[2]由此來看,就不難理解為何2008年BBC改編自狄更斯作品同名影集《小杜麗》(Little Dorrit),片頭要以時轉時緩的魔術畫片(thaumatrope)[3]創造幽微景深,召喚出以此視覺機制觀看狄更斯作品的可能性。

曼寧便分析其幽默小說《少爺返鄉》(Nicholas Nickleby, 1838-1839)[4],演示了一種魔術畫片式的敘事策略暨語言結構,鼓勵讀者嘗試取道視覺後像原理來感知和理解文本的角色刻畫,連結肉眼和心眼所見,洞察作者透過字裡行間的部署,描述所欲疊合的外在形象及內在質地。

《少爺返鄉》是狄更斯早期的社會寫實小說,故事大抵圍繞著主角尼古拉斯與妹妹凱特展開,描述他們如何在父親死後面對生活的種種磨難與社會不平,過程中遭遇形形色色的惡善之人。由於父親去世家道中落,尼可拉斯一家到倫敦投靠叔父,但叔父嗜財如命,無心協助之外,還想剝削和拆散他們,於是草草安排尼古拉斯到惡質的寄宿學校當助教,妹妹凱特則被遣去裁縫店工作。妹妹的雇主曼塔里尼夫人(Madame Mantalini)有個揮金如土、生活豪奢的寄生蟲丈夫,故事中有段情節描述她發現自己因丈夫陷入財務危機,面臨查封官斯克利(Scaley)和蒂克斯(Tix)上門催討債款的窘境:

可憐的曼塔里尼夫人絞緊雙手悲痛欲絕,搖鈴叫喚丈夫,旋即跌坐在椅子上昏厥過去。然而,兩位職業人士絲毫不為所動,因為斯克利攀在展示漂亮洋裝的人形立架上靠著(如此一來,他的肩膀落在立架上方,看起來就像小姐在試穿洋裝),帽子斜戴到一邊,一副蠻不在乎地撓著頭,他的朋友蒂克斯則趁機上下打量了一番屋子,準備開始做正事。他站在那裡,胳膊下夾著盤存帳本,一手拿著他的帽子,聚精會神忙著幫視線所及的每件物品定價。[5]

穿透與疊映:文字與視覺的魔術畫片

讀者或許只當這幕畫面有點滑稽、幽默之餘不以為意,但是曼寧注意到這段描述夾纏著文字的外在性與視覺的內在性,要讀者拉緊兩側綁繩啟動魔術畫片的旋轉機關,在想像中將視域融合,把魔術畫片的正反面疊在一起。

這一連串引導光學幻視體驗的指令,從強調曼塔里尼夫人的手部動作開始,她「雙手絞緊」,搖鈴(拉動鈴繩)叫喚丈夫,接著呈現的就是對兩位查封官的描述。狄更斯除了以括號裡的補充說明指示了形象如何套疊對位,更是巧妙利用括號所形成的圓弧勾勒出魔術畫片的形狀。透過如此佈局,就算沒有明說,但讀者已經由外在文字的引介,用心眼看出斯克利如爬蟲動物般冷血(攀在人形立架上)、怪裡怪氣(著女裝)的內在性格。

蒂克斯打量屋子的描述也強調了「看的行為」,而且他對每個物件進行標價,是透過「聚精會神的心中盤算」來完成,於是再度藉此提醒了「看」的心理層次。這種需求對位和累加,以看出外在/現實/字面(畫片正面)與內在/不可見/未描述(畫片反面)之間疊印關係的雙重視覺,還可運用於觀看書中的文字與插圖[6]、前後文、前後章節、人物群體等等之間的對比結構,要求讀者打開心眼,在肉眼所見之間來回穿針引線,讓先見視覺暫留到後見,如此「旋轉畫片」,將看似平面的人事物語中看出複雜性、多面性及深度。

以上,不僅是狄更斯樂於和讀者分享光學興趣的一種展現,當中顯露將閱讀視為一種觀看行為,以及敘事模式的視覺心理轉向,也貼切嵌合了維多利亞時代的社會文化脈絡。當時由於廣告宣傳和光學娛樂玩具盛行之故,眼睛的作用和觀看的意識被大為倚重而強化,因為整個文化的推展與消費,就仰賴肉眼和心眼的連動來獲致心領神會,提高科學的觀察力和光影幻術、廣告等視覺文化的魅力。

就此而言,圖書貿易可說在促進和養成這種閱讀習慣上幫了大忙。總之,在多種視覺媒介、新知與技術仍在形成的英國維多利亞時期,小說與初始電影是彼此交融、互相影響的。作家接收初始電影的感官刺激並以語言創造類似的經驗,其敘事技巧亦反過來鋪展敘事電影的未來,對當時的光學科學和觀看方式作出貢獻,也為後來的電影結構和發展提供了線索。

備註

[1]Smith, Grahame. Dickens and the Dream of Cinema. Manchester, UK: Manchester UP, 2003. 16. Ibid.

[2]Clayton, Jay. Charles Dickens in Cyberspace: The Afterlife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in Postmodern Culture. Oxford, UK: Oxford UP, 2003. 95-104. Ibid.

[3]字面上意思是奇幻轉盤(wonder-turner),最開始是由約翰.帕黎斯(John Paris)博士於1825年在倫敦帶動流行起來的。魔術畫片是一個小圓盤,兩面有圖,並綁上線,以便手動使之轉動。圓盤的一半如果畫隻鳥,另一面畫上鳥籠,旋轉時就會產生鳥在籠中的模樣。帕黎斯描述,魔術畫片利用的原理是物體形象勾繪於視網膜上並由腦部接收印象,在物體移動之後,這個印象還會停留約八分之一秒,因此在腦部接收到畫片反面圖像時,對於正面圖像的印象還不會消失,其結果就是同時看到畫片兩面的圖案。以上說明引自強納森.柯拉瑞(Jonathan Crary),蔡佩君譯,《觀察者的技術》(Techniques of the Observer)(台北市:行人,2007),頁169-170。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