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負面經驗長年抑制大腦發展:開展「創傷知情」療癒網絡,與孩子一起學習「愛與被愛」

  发布时间:2024-05-14 13:07:20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文:許馨月勵馨基金會公民對話處媒體組組長)下午時間,橘色陽光從窗戶外灑進庇護安置家園的藍色走廊,三個男孩在走廊上相互追逐,正在玩「紅綠燈」的遊戲。突然間,庇護安置家園的電鈴響了。這個日常不太會有外人造 。

文:許馨月(勵馨基金會公民對話處媒體組組長)

下午時間,童年橘色陽光從窗戶外灑進庇護安置家園的負面發展藍色走廊,三個男孩在走廊上相互追逐,經驗正在玩「紅綠燈」的長年創傷遊戲。突然間,抑制與孩與被庇護安置家園的大腦電鈴響了。這個日常不太會有外人造訪的開展地方。社工謹慎的知情走到門旁的對講機和監視螢幕前,詢問這一位臨時造訪的療癒客人。

這時對講機傳來的網絡是男性深沉的聲音:「我是宜林(化名) 的先生,我來接她回家。起學」這時候三名男孩抬起頭看著監視螢幕,習愛其中一名年紀較小,童年大概五歲的負面發展男孩騏騏(化名)指著螢幕說:「是爸爸。」同時間,經驗另外兩個本來一起玩耍、年紀較大的一對兄弟,很快的逃開,在社工還不知道發生什麽事情,不到一分鐘的時間;一個跑到遊戲室的櫃子裡,把自己藏起來;另一個躲到社工辦公室的桌子下,抱著膝蓋拼命顫抖,本來因為追逐遊戲而泛紅的圓臉蛋,瞬間發白。

勵馨基金會家園的社工接著說,這對兄弟在住進安置家園前,曾經遭受過父親嚴重的疏忽虐待。「當那對兄弟看到螢幕上成年男性的五官,和聽到深沉的男聲,表情就變了。」過去的經歷,讓這對兄弟在聽覺和視覺的接受刺激後,孩子的大腦可能判斷這時候會有危險,彷彿是看到施暴的父親,即使他們已經搬離家半年了。

《你發生過什麼事》書中,美國兒童精神科醫生,同時也是神經學家布魯斯 · D · 培理(Bruce D. Perry)以簡易的大腦模型與神經反應,試著說明曾經受虐或經歷創傷的孩子,甚至是成人為什麼會有這些行為反應。

理解大腦的運作順序 找到陪伴孩子的方式

培理醫生在書裡說明, 人的大腦主要分為四個層級, 由下往上分別是: 腦幹(Brainstem)、間腦(Diencephalon)、邊緣系統(Limbic),以及皮質(Cortex),各自有負責的功能,其中最上層的皮質,負責表達、語言與思考邏輯。然而當人們感官接受到視覺、聽覺、觸覺,及嗅覺的訊息時,並不會直接進入皮質,而是最下層的腦幹。

一般時候,當腦幹接受到感知訊息,就會開始與之前的經驗核對、連結,並層層往上傳遞,大腦與身體就會透過各種行為策略,像是維持人際關係、學習技能等,回覆外界與生活的需要。

童年負面經驗長年抑制大腦邏輯思考的發展

不過一旦腦幹感受到了威脅,就會立刻啟動壓力反應。而有過童年負面經驗的人,壓力反應系統曾在兒童時期不時被啟動,系統會變得過度敏感。導致當腦幹接受到「疑似」的威脅訊息,人就會本能的啟動壓力反應:多數人選擇「戰鬥」或「逃跑」,而且即使創傷經驗或暴力事件已經過了數年或數十年。

因為如果腦幹「認為有危險了」,就會將資源能量都聚集在下層腦,以回應生存的需求,而抑制了皮質的思考邏輯,包括辨別時間,這也是為什麼那對小兄弟,即使人已經在安全的庇護家園,在看到像是爸爸的成年男性以及聽到聲音,就會本能地、立刻躲了起來。

有童年負面經驗的孩子壓力反應所產生無論是「戰鬥」或「逃跑」的行為,在安置家園裡可以容易的被社工或生輔員理解與承接。但是如果到了校園或課堂上,這些本來為了適應生存的反應,則會成為孩子在校園或團體生活中適應不良的原因。再加上負責語言與思考的皮質功能遭到抑制,這時候如果學校或社區的照顧者,只透過邏輯溝通甚至是指責方式詢問,孩子往往更難以用說的方式回應,甚至被貼上「問題兒童」的標籤。

壓力讓孩子的大腦失去平衡

「但是當孩子在過度激發,也就是壓力反應系統被啟動時,是很難說清楚發生什麼事的。」勵馨基金會林口服務中心的目睹兒少社工師喬可君說,接著她舉了一個例子。

有一天在社區食堂裡, 男孩小森(化名)突然動手打了一對姐妹。「我們到了食堂後,問小森發生什麼事情,他什麼都沒有說,只是不停尖叫,在食堂裡奔跑。」後來諮商師將小森帶到感官律動調節中心(Sensory Motor Arousal Regulation Treatment Center,SMART Center)【註1】,透過一系列動作的調節,像是走平衡木、瑜珈球拋接等,他的情緒才慢慢穩定下來,看著諮商師說:「打人不對,那排擠別人呢?」

後來透過社工進一步瞭解,明白小森在過去一段時間感受到被這對姊妹的排斥,讓他覺得難受,而這些感受雖然沒有讓他當下情緒失控,但隨著時間累積,情緒無法容納的時候,就看似有了突發性的攻擊行為。

喬可君補充說明,「當小森說出打人不對,那排擠別人呢?這一定是前額葉皮質很高功能時,才能說出來的話,他在告訴我們『冷暴力』是什麼,以及團體排擠帶給他的受傷。」但她也說,小森也是在諮商師和社工陪伴了三年以上,才有辦法透過語言邏輯,更貼近表達他所遭遇的事情與感受,「以前他會用更本能的方式,像是在地上滾、尖叫來表達,當我們想跟他聊聊,他就會躲在桌子底下。」

透過身體的感知與節奏 讓孩子安定下來

「關鍵是在,必須讓孩子在當下是感到安全的。」喬可君說,勵馨基金會近兩年嘗試運用「創傷知情」的概念,透過身體的感覺與調節,讓孩子安定下來,才有機會進一步與孩子連結、談話。

她再次強調:「當孩子的身體覺得不夠安全,是很難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然而原本社工與心理諮商師較為習慣的會談、諮商,多以「口語」、「認知」作為主要的工作方式,比較難回應孩子在身體感受上遭遇的困境。所以勵馨基金會這一兩年開始調整與孩子一起工作的模式,我們從陪伴孩子身體的調節著手,再進而輔導與治療孩子的人際關係與認知。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