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偉勳《西洋哲學史》:簡介叔本華《充足理由律之四大根據》與《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发布时间:2024-05-17 10:13:26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文:傅偉勳【第十五章 叔本華】第一節 生涯和著作悲觀主義者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生在但澤某一富裕家庭。銀行家的父親盼望其子繼承己業,時常帶著年幼的叔本華到 。

文:傅偉勳

【第十五章 叔本華】

第一節 生涯和著作

悲觀主義者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傅偉 1788~1860)生在但澤某一富裕家庭。銀行家的勳西學史父親盼望其子繼承己業,時常帶著年幼的洋哲由律與作叔本華到處旅行,以便增廣見聞與世故。簡介界父死之後,叔本經過母親(係當時聞名的華充小說家)的同意,放棄了從商的足理之大志和念頭,改到哥丁根大學研修自然科學、根據歷史以及哲學,為意尤其鑽研柏拉圖與康德的表象著作。1811年叔氏曾赴柏林參加費希特所開哲學課程的傅偉聽講,不甚滿意。勳西學史1813年他在耶拿提出學位論文《充足理由律之四大根據》(Über die vierfache Wurzel des Satzes vom zureichenden Grunde),洋哲由律與作獲得博士頭銜。簡介界同年11月他到威瑪拜訪母親,叔本同時與大詩人歌德結識。

從1814年到1818年之間,叔氏一直住在德雷斯頓城,在此完成他的畢生鉅著《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而在1819年正式問世。20年叔氏在柏林大學講授哲學,但因黑格爾的威風籠罩當時的柏林學界,叔氏之課無人問津,迫使叔氏憤然離去。1832年以後叔氏定居法蘭克伏特,直至逝世為止。他在1841年出版《倫理學之根本問題》(Die beiden Grundprobleme der Ethik)一書,又在44年再版主著《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書後附加了五十章補遺。1851年較為通俗的小論文集《附錄與追加》(Parerga und Paralipomena)問世之後,叔氏因在此書表現一種獨特高超的處世思想,深受世人的讚賞與敬仰。

第二節 充足理由律之四大根據

叔本華曾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初版序言之中特別聲明:「閱讀本書之前,須先翻閱(本書的)序論。此篇序論並不包含在本書之中,它在五年以前曾以《充足理由律之四大根據》出版。如未預先熟稔此篇序論,決不可能真正理解本書」。因此,論介叔氏主著所展開著的哲學思想之前,我們首需涉及此篇博士論文。

從此篇論文不難窺知,叔氏思想深受康德的影響。經驗的世界即是現象界,為認知主體的認識對象。因此現象界不外是我們心中的表象(Vorstellungen)世界。一切表象之間存在著定常的關聯,所謂知識就是探求此一定常關聯的理論系統。叔氏進而認為,我們必能尋出說明諸般表象之相互關聯的一種充足理由;充足理由律即是規制我們建構對象知識的一般原理。

叔氏亦如窩爾夫,規定充足理由律為「任何事物皆有存在理由(根據)」(Nihil est sine ratione cur potius sit quam non sit)。我們的表象在形式上先然地構成合法則的結合,充足理由律即不外是表現此一合法則的結合之根本認知原則。叔氏指摘笛卡兒乃至康德的有關充足理由律的見解不夠精當,同時提出了他自己所發現的四類充足理由律。

(一)充足理由律的第一類是「生成理由」(ratio fiendi)。此一理由說明經驗直觀的對象變化及關聯。叔氏遵循康德的觀點說,一切表象之間的生成變化通過時空形式與因果性範疇而被定立。叔氏只保留了康德十二範疇中的因果性範疇,主張一切現象變化皆可通過先然的因果法則獲得統一結合。人類精神在生成理由之中施展悟性或直觀的認識能力,乃為因果性與客觀性之主觀的根源。所謂物質原不過是通過外界對象的直觀所建構而成的因果性概念而已。自然科學(經驗科學)的成立乃是基於生成理由。

(二)充足理由律的第二類是「認知理由」(ratio cognoscendi)。此一理由所關涉著的對象是抽象概念。所謂認知乃是基於概念操作的間接性的抽象思維作用,屬於理性的功能,能夠結合概念而構成判斷。判斷作用若依認知理由律而形成,則是真的,反之則偽。此一理由律可表現為矛盾律、排中律等邏輯根本法則,邏輯的成立乃基於此。叔氏已能完全區別原因與結果的關係和理由與歸結的(邏輯涵蘊)關係,分別按配不同的充足理由律(前者屬於生成理由,後者屬於認知理由),實較斯賓諾莎、萊布尼茲等理性論者之說高出一籌。

(三)充足理由律的第三類是「存在理由」(ratio essendi)。此類理由的對象包括「時空等內外二官形式的先然直觀」。存在理由律即是空間或時間的每一部份交互規定的法則,時空形式的純粹直觀據此得以產生。就時間言,此律可表現為不可倒退的繼起法則(算術);就空間言,此律可表現為每一空間部份相互制約而生位置形式的根本法則(幾何學)。由是可知,此律所關涉的對象即不外是數學對象,數學的成立根據乃在於此。叔氏此說淵源乎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的先驗感覺論所主張的數學理論。

(四)最後一類則是「行為理由」(ratio agendi)。此類理由的對象只包括「當做認知主體之對象的意志主體」,即指行為主體的人存在而言。行為理由律即是有關「動機賦與」(Motivation)的法則,規制我們專就行為主體與意志活動的關聯性建構有關行為主體的性格與行為動機的知識。歷史學與一般行為科學的成立乃根基於此。在行為理由律所轄括的範圍以內,意志的自由沒有立足的餘地。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