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閱讀的價值:你在意食品生產履歷,卻不在乎吸收到腦袋的知識是從哪裡來的?

  发布时间:2024-05-16 20:26:39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文:沈溺在經典閱讀中的 John Lin對於經典閱讀,大家常有的既定印象不外乎是:「那些經典的作者都已經過世上百年、甚至上千年了,他們的作品對現代人還會有什麽意義嗎?」的確,有許多國家的古代經典已漸漸 。

文:沈溺在經典閱讀中的經典 John Lin

對於經典閱讀,大家常有的閱讀既定印象不外乎是:「那些經典的作者都已經過世上百年、甚至上千年了,價的知他們的值意作品對現代人還會有什麽意義嗎?」

的確,有許多國家的食品生產收到識從古代經典已漸漸失去了讀者,其中最著名的履歷裡來,就是乎吸百年來國力衰弱不振、至今仍為落後專制國家的腦袋中國。因為國家衰弱的經典緣故,文化上的閱讀影響力也隨之衰弱,讓往日周圍亞洲國家競相研讀的價的知中國傳統經典,也因此被打入冷宮。值意

這個令人悲傷的食品生產收到識從例子似乎證實了以上的既有印象。但是履歷裡來看到票房破億的漫威電影還在上演已流傳千年的北歐神話,就會令人懷疑案情不單純:以年代久遠來作為不讀經典的乎吸理由,似乎太過武斷了。

重新思考以上大眾對經典的既定印象,我想關鍵並不是年代,而是「對現代人的意義」。花時間去研讀經典,如果只有模糊不明的意義,我想對於時間就是金錢的現代人來說,是很難接受的。

讀了《原子習慣》可以立刻練習「提示、渴望、回應、獎賞」來建立好習慣;讀了《被討厭的勇氣》可以立刻檢視自己不健康的人際關係;但是讀了古希臘哲人柏拉圖的《理想國》,就很難立刻拿出什麼實用的東西來現學現賣。所以像是「不夠實用」、「意義不明」等批評,才是這些經典被束之高閣的最大原因。

《理想國》所牽涉的主題,如民主、政治、倫理等議題,其實現代的著作都有涵蓋,甚至更完整;大費周章的從西方哲學的源頭《理想國》去思考這些議題,到底有什麼意義?

Plato-raphael拉斐爾所繪雅典學院裡的柏拉圖|Photo Credit: Raphael @Wiki Public Domain

現代人很在意食品的生產履歷,從原料開始,經過加工製造、運送到消費者手上的整個過程,都必須是安全的,甚至還會要求要有機、無毒、永續…。對於要吃進肚子裏的東西非常在意源頭是否乾淨,但是對於要吸收到腦袋裡的知識與觀念卻不在乎是從哪裡來的,難道沒有人發現這個矛盾的事實嗎?

閱讀經典就是在找出那個源頭,去找出人類古往今來知識體系的脈絡;回溯到源頭之後,才能看到全部的地圖、開啟完整的視野。例如讀台灣文壇朱家三姐妹的作品,如果沒有回溯到張愛玲,如果沒有回溯到曹雪芹,如果沒有回溯到中國傳統的儒釋道思想,要如何深入了解他們作品中濃濃的中國情懷從何而生?

又例如讀了《達文西密碼》之後,如果沒有進一步研究《聖經》、研究羅馬教廷、研究文藝復興,就只是讀了一本刺激的偵探小說,以及得到一堆似是而非、充滿問號的可疑論點。讀司馬遼太郎的作品,如果沒有回頭去讀司馬遷的《史記》,要如何去理解他的名字中「遠不如司馬遷」的意義?

知識體系的源頭經典,通常都不是很好讀的著作,因為得回溯到當時的時空背景才能徹底理解作者的思路。因此還是要從現代的作品出發,之後再回溯去研讀相關的經典,如此才能形成完整的閱讀歷程。

在讀《紅樓夢》以前,我看到佛家講的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就只是莫名奇妙的滿頭問號;等到讀完《紅樓夢》之後,看到這三句就會像被雷打到一樣的震撼,因此後來就去讀印順導師的《成佛之道》,把佛教思想從頭到尾好好研究一番。如果整個程序反過來,讓我先接觸到《成佛之道》,一定直接把這本書束之高閣去積灰塵,絕對不會有任何心得。

Cao_XueqinPhoto Credit: Mankong CC BY-SA 4.0
《紅樓夢》作者曹雪芹

簡言之,我認為理想的讀書方法,應該是新舊並陳,博古通今;回溯經典是為了更了解現代,並不是只有懷古、復古。在方格子以經典閱讀來開始我的寫作,是因為在閱讀經典的過程中,發現即使只是業餘的愛好者,還是可以透過閱讀經典來產生不同以往的新觀點。

以我最近的張文環作品導讀為例,在全系列文章完成之後,特別去翻了幾本有關張文環的研究論文,才發現自己的文章裡面,有許多論點都是前所未見的,完全出乎我意料之外(本來以為我的論點不過是老生常談而已)。可見得隨著時代的改變,讀這些經典也會產生新的意義、新的體悟。而且在古今參照之下,開啟了完整的知識地圖,也讓自己思想的廣度和深度隨著經典閱讀而不斷增長,會有欲罷不能之感。

不知道我在方格子的經典閱讀系列還能持續多久?事實上我想探討的經典作品還有很多很多,怕的不是這個世界沒有足夠的經典可以介紹,而是自己來不及讀完它們。這種與時間賽跑的緊張感,讓年近半百的我有了新的人生目標:原來讀經典、寫心得是那麼有趣的人生作文課,就讓這堂課永遠不要下課,能一直持續到我人生的最後一天,那就真的太幸福了。

本文經《方格子》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延伸閱讀

  •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書店帶你閱讀土地
  • 網球手想在比賽前閱讀奧威爾,卻被心理學家勸阻
  • 《取材.執筆.推敲》:一邊閱讀,一邊思考提問,就是執行專屬於自己的「解讀之道」
  • 如何練習變成「有趣」的人?拆解自己的框架,注意別用力過度
  • 【關鍵專訪】朱天文《願未央》:創作是一個人的聖戰,「背向人間」或許是保有自己的最好方式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彭振宣
核稿編輯:翁世航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