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如何改變世界》:「俄羅斯例外論」成為俄羅斯擴張主義的基礎

  发布时间:2024-05-16 19:38:56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文:葛瑞姆.吉爾Graeme Gill)俄羅斯——兩個帝國俄羅斯有兩個帝國,從一五五○年代到一九一七年的沙皇帝國Tsarist empire),以及較具爭議的蘇維埃帝國Soviet Empire)—— 。

文:葛瑞姆.吉爾(Graeme Gill)

俄羅斯——兩個帝國

俄羅斯有兩個帝國,帝國的基從一五五○年代到一九一七年的何改沙皇帝國(Tsarist empire),以及較具爭議的變世蘇維埃帝國(Soviet Empire)——成立於一九一七年,一九九一年覆滅。界俄雖然它們共享大致相同的羅斯例外論成羅實體空間(邊緣區域則有部分差異)與類似的地緣戰略思考方式,且前者更提供了後者深刻的為俄歷史文化遺產,兩個帝國之間仍有顯著的擴張差異。

帝國的主義物質基礎

俄羅斯帝國的核心地帶,是帝國的基圍繞著莫斯科城市附近的歐亞大平原。到了十六世紀中,何改此地已經成為斯拉夫公國群中的變世佼佼者,並成為一連串王位繼承者(沙皇)的界俄王座城市,這些王者似乎全都懷抱著擴張意圖。羅斯例外論成羅然而此意圖的為俄經濟基礎卻很薄弱。俄羅斯的擴張生長季非常短暫,大約是其他主要糧食生產地的一半,這個國家大部分地區都不太適合農業發展,耕種方式更是原始。

因此,俄羅斯大概每三年就會碰上一年歉收。農業剩餘資源難以有穩定產量,於是有礙獨立的貴族的發展和壯大,也就難以對絕對王權的崛起形成可能的障礙。但農業積弱也使沙皇的國家很難創造足夠財政歲收,以供強大的國家機器逐步成長。微弱的經濟基礎以及咸認須從他處獲得補給的需要,則是菁英圈中擴張主義者擴張欲望背後的其中一種驅動力。

俄羅斯國家核心地帶的位置,可提供另外一個重要角度,來解釋帝國何以需擴張。莫斯科位於廣大平原上,缺乏可抵禦外侮、保障安全的實體屏障。從南方與東南方進入莫斯科的通道大開,十三世紀中期,莫斯科也是從這個方位被納入蒙古帝國。莫斯科因此在蒙古宗主權下度過了將近兩百五十年。西方與北方的土地也缺乏重要的障礙,而這個方位上也有他們歷史上的強大對手:立陶宛-波蘭與瑞典。十六世紀圍繞著莫斯科發展起來的國家認為自己對抗外侮的能力十分脆弱,於是解決方案之一就是擴張國家的領土範圍,讓邊界盡可能大幅遠離首都區。

沙皇帝國的成長

在沙皇的宗主權下,莫斯科崛起成為主要的俄羅斯公國,逐漸擴張轄下控制的領域。在甩去了「韃靼桎梏」後,尤其在(恐怖)伊凡四世(Ivan IV)的統治下,這個新俄羅斯國家開始向外擴張。到了十六世紀中期,第一個俄羅斯國家:前基輔羅斯公國(Kievan Rus)的多數疆域,早就已經歸入莫斯科的穩固統治之下。俄羅斯國家現在開始展開擴建帝國的過程,納入了過去從來不屬於俄羅斯的土地;在某些案例中,甚至將敵方軍隊所有的土地據為己有。

十六世紀下半葉,伊凡對喀山(Kazan)、阿斯特拉罕(Astrakhan)與克里米亞的汗國發動攻擊,這些汗國遭到征服,邊界因此推展到裏海畔。一五八○年代初期,一支由葉瑪克(Yermak)領導的哥薩克人軍隊翻越烏拉(Ural)山脈,攻下西伯利亞的秋明(Tiumen)汗國。十七世紀,西伯利亞遭到征服,俄羅斯人於十七世紀中期抵達太平洋海岸。沿著河流水道建立的木造碉堡成為毛皮貿易城鎮的據點,然而適合農業的大規模區域屯墾,則要等到接下來的兩個世紀才會發生。

一九一五年西伯利亞鐵路完工後,這個地區才建立了可靠的交通路線。俄羅斯的探險與殖民主要是由毛皮貿易推動,甚至還延伸到阿拉斯加,直到一八六七年此地賣給了美國為止。十八世紀時,俄羅斯控制的區域推進到蒙古邊際,進入今日的烏克蘭南部,幾乎直抵高加索山脈邊緣,西端則伸到了波羅的海國家,還包含波蘭、今日的白羅斯(Belarus)與烏克蘭西部。這些收穫都仰仗軍事力量。

十九世紀時,遠東的阿姆河(Amur)流域、南方的哈薩克(Kazakhstan)、突厥斯坦(Turkestan)與高加索地區,及西方的芬蘭、波蘭餘部與今日摩爾多瓦(Moldova)地區,全都被收攏到俄羅斯的控制之下。在這片廣闊的土地上,俄羅斯的疆界從一四六二年的兩萬四千平方公里(九千平方英里),擴增到一九一四年的一千三百五十萬平方公里(五百二十萬平方英里)。

這波擴張受到經濟與戰略因素推動。前進西伯利亞幾乎全然出自經濟因素,為的是掌控利潤豐厚的毛皮貿易,以及開發區域內的天然資源,特別是可耕地、礦產與木材。往南進入「新俄羅斯」(主要是烏克蘭南部與伏爾加河〔Volga〕流域中下游),則是受到壓制區域內蒙古汗國勢力殘餘的意圖所驅使,並且也要開發大草原西部的肥沃黑土地。掌控這個區域,也就能獲得南向主要河流的控制權,因而得以進入黑海。西進則主要出自於戰略考量,俄羅斯試圖在國家核心地帶與具有敵意的西方列強之間,建立起緩衝區。奪取芬蘭,更是出於將國際邊界推離首都聖彼得堡(一七○九年起)的企圖;取得入海通道也是針對波羅的海區域的重要地緣考量。

俄羅斯強化在哈薩克與突厥斯坦的控制力,部分是出於地緣戰略因素,與英國試圖在西南方封鎖俄羅斯有關,從克里米亞戰爭就可見一斑。俄羅斯的回應之道,是將自己控制的領域往英屬印度的方向推進。這個區域很快便因為棉花生產的關係,而有了重要的經濟價值。進入高加索地區,則是因為同為東正教基督徒的喬治亞人請求支援,而同時俄羅斯也認為有必要穩定這處宗教與文化的十字路口,因為此地區被視為可能動搖帝國南部穩定的潛在威脅。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