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物語》導讀:威尼斯共和國千年史,小城興亡大借鏡

  发布时间:2024-05-17 04:01:39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文:佐伯璋一【導讀】小城興亡大借鏡前略)Ⅱ不過,引發塩野女士以都市國家威尼斯的興亡軌跡為題,從而點燃其研究、寫作動機的主要原因為何?雖自知無緣針對此問題請教終年定居佛羅倫斯的塩野女士,只得大概以極為一 。

文:佐伯璋一

【導讀】小城興亡大借鏡

(前略)

不過,海都和國引發塩野女士以都市國家威尼斯的物語威尼亡興亡軌跡為題,從而點燃其研究、導讀寫作動機的斯共史主要原因為何?

雖自知無緣針對此問題請教終年定居佛羅倫斯的塩野女士,只得大概以極為一般的千年論述帶過,但我仍願稍微提及。城興

無庸贅述,借鏡主要的海都和國誘因之一應該還是受到「海都」無以言喻的魅力吸引。我在一九六○年代初期曾經於美返國途中繞道歐洲觀光,物語威尼亡在威尼斯雖只停留四至五日,導讀但首先便為抵達機場之後須利用水路交通的斯共史「海都」景象驚奇不已。其次,千年何其幸運投宿的城興飯店可飽覽“Canale Grande”,享受在瀲灩波光盡收眼底的借鏡陽臺享用過早餐之後,舒服渡過令人陶醉的海都和國數日。由於是個人的旅行,時間自由不受限定,隨性所至地穿梭街巷之間,不知不覺卻又回到原來的廣場。夜裡前去探看劇場,獨行時偶爾還會有某種女性近身邀請,在在令人油然生起一股取消原來計畫,就此長住此地的衝動。

當時事前完全沒有閱讀任何資料,全然單純以旅人的輕鬆心態前往渡假,不過這對現在的威尼斯,也許是最適合不過的了。的確,今日威尼斯已經成為純粹的觀光都市,對於威尼斯如何演變至今的過程有所瞭解,則是完全須拜塩野女士著作之賜。拜讀塩野女士大作之後,方知萬事機敏、謹慎小心的都市國家威尼斯,甚至在觀光事業上都令人驚嘆地領先潮流,早在耶路撒冷朝聖熱潮興起時,便著眼國際觀光路線並規劃縝密的計畫,且因此獲取為數不少的利益。

提到威尼斯,首先浮現腦海的便是以哥德、拜倫為首,然後是白朗寧夫婦、亨利・詹姆斯、W・D・霍華(美國小說家,曾擔任駐威尼斯領事)、湯馬斯・曼(以同性戀為主題的唯美巨著《威尼斯之死》應該曾被改編為電影),以及海明威等跟海都威尼斯有深厚機緣的文人們,他們彷彿羅列的綺麗星斗,令人不敢輕褻。我的友人,亦即比較文學學者平川祐弘先生著有一本極有意思的文選《綻放於藝術的威尼斯》,自旅行歸來拜讀之後獲益良多,不愧為塩野女士豐富參考文獻中引用的少數日文著作之一。

提到威尼斯,便會浮現在文學及藝術方面粧點豐富花冠的城市印象,但對於事前沒有閱讀任何資料的觀光客而言,突如其來的最大衝擊應該是拜占庭風格,或說是東方風格強烈的滲透吧。也許因為我是先造訪佛羅倫斯之後才到威尼斯,對於當時兩者之間強烈的對比而產生的震驚至今記憶猶新。如果說佛羅倫斯是純歐洲,或曰純文學都市的典型,威尼斯便令人不由得浮上雜燴著各種貪欲、屬於大眾文學式、充滿不拘泥快感的都市形象。

這當然只是一無所知的觀光客偶發的奇想,然而從聖馬可教堂清真寺風格的開始,以及在參觀其它建築、繪畫之後,都加深了我對此處東方異國情調的感受。比起佛羅倫斯,很難相信兩者同為義大利都市。當然,環境及地理因素也是極大要因,不過如此大相逕庭的差異之中,一定蘊含更深層的歷史背景及因素。獨步街頭,我經常如是想。

拜讀塩野女士大作,一開始便令人愉快的是旅人無知但充滿好奇的直覺、想法及疑問接二連三的獲得解答,並在鮮明的歷史透視之包容下逐漸落實。本書的原動力相信就在於塩野女士那不從專業研究角度出發,跳脫歷來學者的問題意識之餘,堅持以業餘者式好奇心探索的理念吧。據我所知,塩野女士大學的畢業論文題目為「柏蒂切利論」,也許就因為對這位文藝復興時期畫家的興趣,連帶受到佛羅倫斯的吸引,才使得塩野女士最後選定佛羅倫斯定居。

從《文藝復興的女性》、《博爾吉亞、抑或優雅的冷酷》,到《我的朋友馬基維利》等傳記作品看來,塩野女士的立場一貫傾向佛羅倫斯,以下的推測也許過於主觀,不過由此觀之,塩野女士之所以會踏出一步構思這本鉅著,很可能是因為習慣佛羅倫斯之後,以佛羅倫斯的觀點接觸威尼斯時,受到不同體質文化的衝擊太過強烈所致。

話雖如此,正如前面曾經提到,《海都物語》是部規模宏大的都市國家興亡史一般,此書既不像拉斯金的藝術史論《威尼斯之石》,而且距美國女作家瑪麗・麥卡西所著“Venice Observed”尖銳中帶著都會練達感受的現代印象記也還有一段距離。究竟,深深吸引塩野女士以興亡史為題,從準備到完成共費五年時間卻無怨無悔的熱情與執著從何而來?

先前已經提過,至今優秀的興亡史書多出自英國人之手。在此容我概略論斷,或許這正是因為英國保持了相當長一段時期的霸權國家地位所致。英國以一個微不足道的島國,幸運地蒙受機緣眷顧,取代了西班牙、葡萄牙,更進一步超越了大陸國家之尊的法國,在經過席勒教授曾經生動刻畫的「第二次百年戰爭」這令人窒息的漫長爭奪之後,不但取得霸權,而且還維持了相當長一段時間。想到接下來上場的大國美利堅合眾國與英國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便不禁再次令人驚嘆島國英國盎格魯薩克遜民族的霸權能力。

雖然無意在此為曾經「君臨世界七大海洋」的英國歌功頌德,但是對於英國人卓越的政治能力,以及其基於統治及控制之執著所呈現的成績,實令人不得不敬畏。這也很自然地形成英國史學家多與生俱有強烈的國際政治感覺,以及對國家興亡問題的執著與敏銳,因此產生了不少不因母國的興盛、掌握霸權所帶來的高度安定便自我陶醉、自我膨脹,而是能夠站在更開闊宏觀的視野,保持清醒、客觀的歷史、政治學家。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