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口有隻獨木舟?淺評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故事」精華展

  发布时间:2024-06-01 10:36:19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香港歷史博物館由五個部分組成的「香港故事」濃縮版「經典再現——香港故事精華展」由2020年12月14日公開展覽[1],早前基於疫情而關閉,但於2021年2月19日重開。本文以香港歷史博物館為中心,並以 。

香港歷史博物館由五個部分組成的門口「香港故事」濃縮版「經典再現——香港故事精華展」由2020年12月14日公開展覽[1],早前基於疫情而關閉,有隻但於2021年2月19日重開。獨木本文以香港歷史博物館為中心,舟淺展並以香港海事博物館、評香虎門鴉片戰爭博物館和英國約克城堡博物館(York Castle Museum)在構思、港歷故事對文物認識和空間設計三方面,史博來比較和評述香港歷史博物館濃縮版「香港故事」的物館史前香港、香港割佔與早年發展和現代都市三個焦點部分。香港

展覽由五個部分組成:

史前香港與歷代發展➢香港的精華民俗➢香港割佔與早年發展➢日佔時期➢現代都市

加入水下考古

「香港故事」展覽的構思,是門口一個跨越四億年時間和空間的探索之旅,目的有隻是引領參觀者深入認識香港歷史與文化,引起大眾興趣和反思。獨木[2]濃縮版「香港故事」的舟淺展入口處是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展區,除了陳列了多年在香港發現的評香出土文物,該展區還在中央當眼位置展示了一艘以前「香港故事」展覽在史前沿海聚落沙灘上的那一首獨木舟。

img_4439-1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故事」精華展入口|Photo Credit: 作者提供

該艘木舟為「香港故事」提供了一個極佳的意象[3]——香港向來出土的考古文物大部分都是沿海發現的,[4]由此可以證實香港先民的史前生活向來主要是臨海而立,與海的關係由來以久。以此為出發點,連接到英國登陸香港前後,香港島以海為家的人口佔當時全島人口接近一半,因此那一艘獨木舟在整個展覽框架上構成為了一道穿越時空的橋樑,將古今香港歷史和「香港故事」的主題串連起來。

關於史前香港與歷代發展的展品,展區主要展示和說明陸地上的考古文物。對於水下考古,例如1974年萬宜水庫發現明代沉船遺骸、2016年在貢糧船洲發現的宋代沉船碇石、兩台同年由香港水下文化遺產小組在西貢海底打撈到的十九世紀商船大炮等,都沒有提及,只有在展區電視屏幕上簡單顯示1970年於西貢沙咀發現明代沉船的資料。

雖然水下考古主要由香港海事博物館主理,不過香港水下歷史亦是屬於香港歷史進程的一部分,特別是西貢糧船灣官門水道,反映香港歷史文化、人口遷移和海上貿易航道的實際情況,如果將水下考古加進陸上考古,將可以更突顯香港在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角色,令史前香港與歷代發展的部分更全面。

然而,由於水下考古未必能夠引起參觀者很大興趣,因此展示手法非常重要。例如在歷史博物館重開之後,可以參考海事博物館透過大型屏幕以動畫展示《靖海全圖》[5],又或以較細的平板電子儀器展示油畫《上海外灘美國租界遠景》的方式,以動畫形式模擬香港陸上和海下考古出土文物在各區域的生活狀況,既可以配合現時電子世代的生活趨勢,又可以更有效傳遞訊息。

海事博物館在大型屏幕以動畫展示《靖海全圖》:

在「香港割佔」中加入香港在鴉片戰爭前後的角色

在史前香港展區之後就是香港的民族,選色上用了熱情的紅色,燈光顯得柔和。不過在介紹完原住民族和進入香港割佔展區前,展區內的的展板轉換了深綠色,燈光亦頓時顯得灰暗,營造了一種暗淡、不明朗的氣氛。在香港近代史中,香港割佔是香港由未發展進入文明的分水嶺,佔據著香港甚至近代中國歷史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在「香港故事」中關於鴉片戰爭香港割佔的故事大綱,簡要地表示英國通過三條不平等條約實現了對香港地區的佔領,其所表述的是香港在鴉片戰爭的經過和結果,不過卻沒有從當時香港的定位和角色出發。

關於內地鴉片戰爭展覽,虎門鴉片戰爭博物館對中國在戰爭中定位和角色的訊息就相對顯得非常強烈。博物館先找出一個定位,然後以一個核心貫穿整個展覽——英國殖民者不顧道德法則,以武裝走私的形式向中國傾銷罪惡的鴉片商品,以扭轉貿易順差和謀取暴利。在這場主權爭奪戰中,虎門鴉片戰爭博物館把中國定位成受害者,而林則徐就是拯救受害者和對抗侵略者的民族英雄,參觀者可以從博物館內的展板描述、博物館廣場上和主館大堂內居高臨下的林則徐像清晰感受到他的角色如何被凸顯。

螢幕快照_2021-06-22_下午5_26_39Photo Credit: 虎門鴉片戰爭博物館網頁
虎門鴉片戰爭博物館

我們知道,不同博物館有自己不同的定位,在定位框架下所表達訊息當然亦有所不同。儘管在這個前提之下,香港在鴉片戰爭期間同樣有自己的定位和角色,而且亦不斷隨形勢而改變,例如鴉片戰爭前香港的角色是清朝和英國鴉片商的走私中心,鴉片戰爭中香港的角色由在義律時期作為一個被勒索沙角和大角的籌碼,到砵甸乍時期轉為一個在遠東地區具有鴉片貿易跳板和軍事戰略條件的特殊角色;直至鴉片戰爭完結後,香港的角色又再轉變為貿易港。

因此,晚生建議在香港割佔展區中加入香港的定位和角色,以香港的角度出發。在鎖定目標後,蒐集和整理與兩者有關而獨具意義的展品[6],例如可以在博物館重開後,以動畫模擬在戰前英國商船或水兵在維多利亞水域及尖沙嘴地區的走私和活動情況、1840至1841年琦善和義律多次談判的照會和模擬情況、在1843年換約之後模擬耆英與砵甸乍和戴維斯在香港會面的情景、香港與五口的通商情況等。

詳述早年郵政服務和教育發展

在香港割佔之後,展線就伸延至於香港早年發展。由鴉片戰爭完結,直至香港早期發展,香港走進另一個新紀元,這個新紀元對香港無論在民生、政制、經濟、教育、基礎建設等等都有很大的衝擊和提升,這一點與在暗淡的香港割佔與早年發展展區入口的那一盞明亮的煤氣燈製造了一個首尾呼應的作用。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