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乃爾最經典的思考邏輯課》:不只是愚民,連簽署《獨立宣言》的名醫也對另類療法認知錯誤

  发布时间:2024-05-16 18:39:34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文:湯瑪斯.吉洛維奇Thomas Gilovich)對「另類」療法的不實認知我的一大原則是從不輕信,並在最近幾年厭惡起「全人」這個沒意義的字眼。過去兩千年來人類努力提出種種有用見解,卻遭這個字一併混淆 。

文:湯瑪斯.吉洛維奇(Thomas Gilovich)

對「另類」療法的康乃考邏不實認知

我的一大原則是從不輕信,並在最近幾年厭惡起「全人」這個沒意義的爾最字眼。過去兩千年來人類努力提出種種有用見解,經典輯課卻遭這個字一併混淆。愚民言的也對——蘭伯特,連簽立宣類療厄普戴克小說《電腦上帝》的署獨主角

綜觀各界,醫療保健領域最是名醫充斥各種不實與錯誤認知,並往往造成危害。法認《獨立宣言》簽署者之一的知錯名醫班傑明.羅許在十九世紀仍靠放血治療黃熱病的病患,包括他自己在內。康乃考邏即使在現代社會,爾最許多癌症病患仍對偏方趨之若鶩,經典輯課遠赴墨西哥尋找根本無效的愚民言的也對抗癌杏仁果,到菲律賓拜訪靠通靈詐財的連簽立宣類療「醫師」,或在美國本土求助於牟取暴利的署獨信心治療師。愛滋患者病急亂投醫,尋求各種所費不貲的療法或藥物,包括靠搥胸刺激胸腺,生殖器在陽光下曝曬,從直腸灌入臭氧,還有注射雙氧水。

抱持錯誤認知的不只是無知愚民而已。培根認為靠豬皮擦揉可以消除肉疣,華盛頓相信靠兩根各八公分長的金屬棒穿過患部就能治療多種疾病,英國政治家格萊斯頓認為只要每次都準確咀嚼食物三十二次再嚥進肚中,身體會更加健康,否則為什麼人類生來有三十二顆牙齒呢?

如果羅許的放血療法仍未點出問題的嚴重程度,我想在此強調這類錯誤認知不只是無傷大雅的閒聊話題,而是往往造成嚴重後果的重要議題,不僅導致金錢損失與身心創傷,甚至害人平白喪命。據估計美國人每年花費一百億美元在不實療法上,其中的三十億美元花在抗癌,十億美元花在愛滋治療。至於更嚴重的人命傷亡方面,洛杉磯地區檢察官辦公室的約翰.邁訥指出:「蒙古大夫比各種罪犯害死更多人。」

為何許多人願意耗費大筆金錢尋求往往有害的療法?必然有某些原因使他們相信療法(可能)有效,即使事實並非如此。那些原因到底是什麼?這類療法與各種疾病到底有何特性,導致許多人相信顯然無效的不當療法?

想相信的念頭

這類錯誤認知四處氾濫,部分原因在於另類療法相當吸引人。無論是確實罹患不治之症,或擔心自己身染重病,都足以令人恐懼不已,不顧一切想抓住救命之道。傳統療法束手無策,另類療法則給予希望,無怪乎最常採取偏方的患者多半是罹患難以治癒的疾病,例如關節炎和癌症,甚至有人想靠偏方對抗老化。我們亟欲相信偏方,並未審慎思考,有時徹底盲目。

傳統療法一籌莫展,另類療法卻教人安心,結果從許多方面影響到我們的想法行動。許多絕症患者面臨藥石罔效的局面,只好孤注一擲尋求偏方,他們說:「我總得試試看。」或者說:「死馬當活馬醫吧。」甚至乾脆說:「幹麼不試?」只要心中燃起一絲希望,他們無疑會竭盡所能的緊抓不放,彷彿完全相信偏方的效果,這時外人不見得能夠區分他們是鋌而走險或真心相信,其實連當事人自己也常搞不清楚。靠外在行動可以矇騙他人,也可以矇騙自己。

病急亂投醫也是無可厚非(當然,前提是他試的「療法」不會傷身,或至少不會比傳統療法更傷身)。死馬就當活馬醫,為何不試?

然而,胡亂嘗試的做法並非本章重點,畢竟病患起初並不抱持任何強烈認知。本章想探討為何有些人對另類療法的功效深信不疑,認為療效已獲病患經驗或醫學理論證實。想相信的念頭在此也發揮作用,相信有藥可醫能帶來慰藉,從而影響對療效的評估狀況,我們變得樂見正面資訊,忽視負面資訊(參見第四章)。

然而,這不代表一般人純粹是盲目亂信。另類療法背後通常確實有些薄弱佐證,供相信的人死命抓住,他們替療效辯護時不會光是說:「反正我就是相信啊。」相較之下,他們可能會拿這句話替宗教信仰辯護。可是另類療法到底有何佐證?為何無效的療法能顯得有效?為了弄懂這個問題,我們必須探討病症的本質。

後此謬誤

許多人只看見醫藥或手術的功效,卻低估身體的自癒能力。在我們尋求醫療的疾病中,大約五○%屬於「自限性」病症,亦即可以靠身體自癒,無須服藥治療。人體如同一部神奇機器,具備超凡的復原能力。有鑑於當年醫學發展相當遲緩漫長,還包括許多傷害人體的療法,例如放血療法與環鋸手術(在頭蓋骨鑽孔驅逐邪靈),如果人類不具備高度自癒能力,大概早已放棄靠醫學對付傷病,不會在十九與二十世紀發展出消毒法、疫苗、抗生素跟各種進步的手術。或至少只會靠非侵入式的儀式與禱告治病。

由於身體的自癒能力極佳,即使醫生沒幫上忙,許多病患仍覺得治療管用,就連無效的療法也顯得有效。採取治療以後,病症開始減輕,病患於是對療效留下印象。醫學專家梅達沃指出:「如果一個人——一、生病了;二、接受治療;三、然後病症減輕,這時別人很難憑醫學解釋讓他相信身體會康復也許不是醫療的功勞。」

第二章談到個人經驗造成的謬誤,而這就是一個值得關注的例子。當一個人採取某種治療以後,無從得知如果採取另一種治療(或根本不予治療)會有什麼結果。一心只想著身體確已康復,沒去想換個做法的可能結果,形同犯下「後此謬誤」。(譯注:此為拉丁文 post hoc ergo propter hoc,或譯為「錯誤因果」,直譯則是「後此故因此」,指的是如下的錯誤推論:「如果A事件先於B事件發生,則A事件是造成B事件的原因」。)

非自限性病症也會造成一般人對療效的錯誤認知。即使身體無法自行痊癒,病症也不見得會持續惡化,而是時好時壞,病患在好轉期間可能對療效產生錯誤認知。畢竟,我們何時會尋求治療?答案通常是病況明顯惡化的時候。然而,在病況時好時壞的情況下,即使治療完全無效,症狀也往往會從谷底好轉,此即先前提過的迴歸效應。一般人往往沒意識到迴歸效應,或不清楚多數病症會忽好忽壞,於是把一時好轉歸功於治療有效。這又是後此謬誤。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