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因人設事」,討論應回歸到「為什麼民眾需要罷免」開始

  发布时间:2024-06-01 12:41:46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台灣基進黨立委陳柏惟被罷免成功,不但創下國內首位被罷免成功的立委,投票率更是歷次罷免案新高,顯然這次的罷免案受到當地民眾的關注,而陳柏惟確定下台一鞠躬後,短短不到兩年的任期也宣告中斷。去年1月陳柏惟以 。

台灣基進黨立委陳柏惟被罷免成功,避免罷免不但創下國內首位被罷免成功的因人應立委,投票率更是設事歷次罷免案新高,顯然這次的討論罷免案受到當地民眾的關注,而陳柏惟確定下台一鞠躬後,麼民短短不到兩年的眾需任期也宣告中斷。

去年1月陳柏惟以空降新人之姿,開始擊敗深耕地方多年的避免罷免顏家勢力,帶起青年參政的因人應旋風;不到兩年的時間,藍營結合地方勢力揭起「刪Q」的設事反噬,陳柏惟難敵精準的討論動員。同時,麼民外界也關注到底年輕世代的眾需政治崛起是只曇花一現,抑或是開始我們經歷的,都是避免罷免民主發展必經的陣痛過程?

或許,現在論這場「罷免案」的最終成敗還很難說,畢竟該選區三個月內還要進行補選,屆時除了陳柏惟依規定不得參選之外,各政黨面對即將來臨的「加賽」,由誰出馬角逐、鹿死誰手仍未定數。只是,這場罷免結果引起輿論熱議,除了有人聚焦在地方派系對選舉動員的掌控,有人探討小黨的生存之道,更有不少焦點放在罷免制度的檢討。

避免落入「因人設事」,討論應從「為什麼民眾需要罷免」開始

當然,遵守遊戲規則是民主運作的根本所在,無論制度是誰制度或修訂,以及制度設計的用意及困境,任何人都必須先依循現行體制,接受制度所產生的結果後,那麼才有討論修正或維持的正當性。

端看我國選罷法中的罷免制度,如果要對其討論或再行修改的空間,那必須回頭檢視當時制度設計的用意及宗旨為何,從中檢視民主選舉中的罷免意義,以及對照實際運行後所產生的問題。

找出或探討根本的缺陷,除了要有國會各黨派的共識之外,更需要得到社會民意的支持,絕對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否則朝令夕改不但難以服眾,改來改去也會離原本的法益愈來愈遠,甚至被攻擊是「政治利益考量」,這絕非一個民主政治該有現象,為政者需要謹慎處之。

陳柏惟團隊宣布罷免同意票達門檻 支持者難過Photo Credit: 中央社

事實上,回顧這場罷免案受到外界關注的原因,無非是因為陳柏惟具特殊的政治性格及氣質,以及他所在的選區是極具傳統地方政治文化的生態,縱然多數人都認為台灣某些地方派系對民主發展會帶來傷害,但是就選舉制度來說,除非以不法手段人贓俱獲,否則在制度之前人人平等,不能因人設事來阻擋任何人、政黨、系統的參政權,民主深化是要仰賴民主素質的提升,而不是以此作為修改罷免制度的理由。

不可否認,地方派系藉由這次罷免來展現政治影響力、震攝力,但是,檢視罷免制度的問題,絕對不是從「檢討地方派系」的視角出發,而是要探討罷免對民主的意義在哪。簡單來說,必須回到解釋為何人民需要罷免,以及罷免投票跟一般選舉投票的關聯性何在?唯有此方能看清楚台灣目前現行罷免制度的問題所在,進一步論證及討論符合代議民主的罷免制度,才有意義。

現行的罷免制度,真能彰顯「選舉反悔」的意義嗎?

「罷免權」說白了就是「選舉反悔」的投票權力,也就是說,人民因為對之前的投票結果不滿意或後悔了,那麼透過「罷免」來重新投票,以作為原本「失敗投票」的救濟。

正因為如此,提出「罷免」的理由絕對不能「無中生有」,也不能「隨心所欲」,必須要扣合原本當選時的「政見履行」,否則每個團體或勢力都有對「民意代表」的自我想像與期待,如果只是「討厭某個人或某個政黨」,理由絕對千奇百怪,若只要「不滿」就能提出罷免,所有當選人都會面對這樣的政治風險,選舉投票也將失去意義。

此外,從罷免投票與選舉投票的關聯性來看,既然罷免是因為對原本的「失敗投票」感到後悔,那麼罷免能否成功的關鍵,應當是要有足以否決原本的投票結果,這才是彰顯履行罷免權的真正意義。

韓國瑜遭罷免 罷韓四君子謝高雄市民支持Photo Credit: 中央社

正因為如此,討論「罷免權」的制度調整,並不能從「人民好不好行使」來出發,而是要思考既然要提出罷免,那麼就必須對應到一開始「當選」的意義,否則只求「罷免便捷化」,將衍生出怪誕不經的民主亂象。

從這次陳柏惟的罷免案來看,一開始罷免方公開的「罷免理由」淪為形式,衝「連署數」時未讓「罷免」有充分的社會討論,更多的反而是「政治仇恨」操作,更不用說,只要四分之一的贊成投票就能輕易下架對手,這對地方派系而言根本是輕而易舉的事。

最能凸顯現行「罷免制度」的問題所在的,就是以「少數贊成」否定原本的「多數當選」,不到8萬張的贊成罷免票數,翻轉一年多年前超過11萬張的當選票數。

罷免應該是建立在對原本投票結果的基準點來看,這無關「民意如流水」的輕描淡寫,如果只為了讓人民行使罷免更為便捷,那「罷免投票」將無法彰顯「選舉反悔」的用意,又何以證明「當選」時的民意已改變?當「罷免結果」和「當選結果」之間的邏輯不通,這儼然已是充滿矛盾的民主悖論。

延伸閱讀

  • 【圖表分析】陳柏惟1年9個月「海線奇蹟」難敵顏家浪潮,關鍵的「4466票」到底差在哪?
  • 「刪Q」之後造成政黨與世代對立,國民黨真的贏了嗎?
  • 反對在氣頭上提高罷免門檻:這次罷免對國民黨來說,其實是飲鴆止渴
  • 不必因「刪Q」而失落,因為民進黨早已「定調」好補選戰場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