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思考》:西方邏輯思維 vs. 東方辯證思考,哪個容易被「驗證性偏誤」牽著鼻子走?

  发布时间:2024-05-18 16:28:12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文:李查・尼茲比Richard E. Nisbett)辯證思考地球兩端文明傳統差異最鮮明之處在於邏輯。在西方,邏輯的地位向來重要,而且傳承未曾中斷。——哲學家葛瑞漢正因為中國人的思維是理性的,因此不願 。

文:李查・尼茲比(Richard E. Nisbett)

辯證思考

地球兩端文明傳統差異最鮮明之處在於邏輯。聰明
在西方,思考思維思考邏輯的西方性偏地位向來重要,而且傳承未曾中斷。邏輯
——哲學家葛瑞漢

正因為中國人的東方思維是理性的,因此不願意變得理性…不會只去看形式而不顧內容。辯證
——哲學家劉述先

一味爭論邏輯上的個容一致性,不只可能會被人討厭,易被驗證還會被認為不成熟。誤牽
——人類學家長島信弘

如果你是著鼻走在西方文化背景中長大的人,可能會詫異於中國如此偉大的聰明文明,竟然沒有發展出形式邏輯。思考思維思考

打從柏拉圖的西方性偏年代,一直到近代中國人接觸到西方思想以前,邏輯東方幾乎沒有關注過邏輯這件事。東方當亞里斯多德在發展形式邏輯的時候,中國哲學家墨子和他的追隨者確實有談到一些觸及邏輯的議題,但墨子本人和其他遵循傳統中國文化的人都沒有發展出一套正式體系。人們曾經對墨子思想產生興趣,但也只是曇花一現,沒多久邏輯這一套思維模式在東方就被冷落。(巧的是,墨子曾經有系統地做成本效益分析研究,比起西方認真研究這個領域早了好幾世紀。)

那麼中國人究竟是如何在欠缺邏輯傳統的情形下,還能夠在數學上做出偉大成就,而且領先西方發明出數百種重要事物?

因此我們必須承認,即便一個文明不太重視形式邏輯,也能夠變得很進步。不只從中國可以看到這一點,所有根植於儒家傳統的東亞文化,包括日本與韓國在內,皆是如此。印度則不算,因為早在西元前五世紀或四世紀時,印度就已注重邏輯。有意思的是,當時中國人也注意到了印度的邏輯研究,還翻譯了一些談邏輯的文本,但譯文錯誤百出,因此這些文本並未對中國產生太大影響。

相對於邏輯的思維體系,中國人發展出辯證思考(dialectical reasoning)。辯證思考其實在許多方面和形式邏輯很不一樣。

西方邏輯思維和東方辯證思維比一比

亞里斯多德用以下三個命題當作邏輯思維的基礎。

  1. 同一律(identity):A =A:每件事都是它本身。A就是A,不是其他。
  2. 不矛盾律(noncontradiction):A和非A不可能同時為真。沒有一件事情可以同時是,又同時不是。命題A和反命題不可能同時為真。
  3. 排中律(excluded middle):所有事情都一定要麼是,要麼不是。A或非A可以是真的,但不可能有介於A和非A之間的事是真的。

現代西方人都會接受上述命題,但受到中國思維傳統養成的人,並不會相信這些命題——起碼不會覺得所有問題都切合上述命題。辯證思維反而才是東方思想的基礎。

心理學家彭凱平就曾經說過,東方辯證思維有三項原則。注意,是三項原則,而不是三項「命題」,因為彭凱平認為「命題」這個用詞太正式,辯證思維背後是對整個世界的通則性觀點,而不是如鐵一般不可更改的規則。

  1. 改變原則:事實是一個不斷改變的過程。現在是真的,不久就會變成假的。
  2. 矛盾原則:矛盾驅動改變。因為改變會恆常發生,所以矛盾也會恆常發生。
  3. 關係原則(整體性原則):整體,大於個別部分的加總。個別部分只有在關係到整體時,才有意義。

這幾項原則彼此之間關係密切。改變會帶來矛盾,矛盾會產生改變。改變恆常發生,加上矛盾恆常發生,表示只去談個別部分,而不去看個別部分與其他部分之間的關係,也不去看個別部分與這個世界先前狀態之間的關係,是沒有意義的。

這些原則的另一項意涵是東方思想中很重要的信條,那就是堅持從極端對立的命題找出「中道」。矛盾不過是表象,「A是對的,但非A並不一定就是錯的。」禪宗有句格言認為:偉大真理的對立面也是真的。

對許多西方人而言,這些觀念聽起來可能滿合理的,甚至有些耳熟,有點類似蘇格拉底式對話(又經常被稱為辯證對話),就是在一段對話裡,雙方分享不同觀點,目標在於更接近真理。猶太人從希臘人那裡借來這套辯證思維,接下來的兩千多年間塔木德專家不斷鑽研、發揚這套思維。十八、十九世紀時,黑格爾與馬克斯等西方哲學家也對辯證思維做出貢獻。到了二十世紀末,辯證思維開始成為東西方認識心理學者重視的研究領域。

東方這套辯證思維反映出「道」是如何深深影響東方思想。對東方人來說,「道」有多重意思,但基本上隱含的觀念,就是變化。陰(女性、暗、被動)和陽(男性、明亮、主動)反覆更迭,彼此相依,方能存在。當世界處於陰的狀態,肯定會有跡象顯示世界即將變成陽的狀態。太極陰陽圖用一抹白,一抹黑,表示人與自然共存之道。

黑中有白點,白中有黑點,說明了變化的概念,而且真正的陽,就是陰中之陽。陰陽原則體現出相對立又相依的力道關係,相輔相成,彰顯出彼此的意義,或是令彼此化成彼此。

《道德經》上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

p_308太極圖Photo Credit: 遠流出版

一旦了解東方的辯證思維,就比較容易去理解東西方思想對於變化背後的假定差異。學者季莉君(Li-Jun Ji, 音譯)的研究就曾指出,不論是什麼趨勢——全球罹患肺結核的人數比例也好,發展中國家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也好,或是美國孩童被診斷出患有自閉症比例——西方人傾向預設未來趨勢會按照當前趨勢方向持續下去,但東方人更有可能會預設該趨勢將會持平,甚至朝反方向發展。

受西方思維傳統薰陶的商學院學生,比較會因為看到股價在漲而買進股票,看到股價在跌就會出脫股票。相對地,受東方思維傳統薰陶的學生反而比較會逢低買進股票,逢高賣出。(回顧本書的第二部分就會知道,這是錯誤偏好的明證。)

辯證思維傳統能夠說明為什麼東亞人比較會注意脈絡。因為如果事情隨時都在變化,那我們最好多加注意事情周遭狀況,因為這些狀況會影響事情,讓事情發生變化,產生矛盾。

秉持邏輯思維傳統與秉持辯證思維傳統的人,在看待命題與論證互相矛盾這件事情上,看法大不相同。如果我們向他人提出兩個命題,兩個命題蘊含的意義剛好相反——接近完全矛盾,此時西方人和東方人的反應會很不一樣。曾經有研究人員給密西根大學和北京大學的學生看兩份號稱是科學研究報告。

例如,某些學生看到的會是:①發展中國家大量的燃料消耗量,代表環境問題會極度惡化,包含全球暖化;②一名氣象學者研究全球二十四個地區的氣溫後,發現過去五年來每年氣溫其實略微下降。其餘學生只會看到上述兩個命題之一。最後再詢問所有學生覺得這些命題的真實程度究竟多高。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