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鮮浪潮的創傷電影(下):聯繫與操控

  发布时间:2024-06-01 15:24:19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上篇)近年香港再次經歷移民潮,為很多人在日常層面擴闊了國際視野。今年「鮮浪潮」的香港作品中,有的場景集中於本土,但故事也涉及離散,如《Sushi》和《直到我看見彼岸》,都描寫到「被遺留」在這邊的年輕人 。

(上篇)

近年香港再次經歷移民潮,本地為很多人在日常層面擴闊了國際視野。鮮浪下聯今年「鮮浪潮」的潮的創傷操控香港作品中,有的電影場景集中於本土,但故事也涉及離散,繫與如《Sushi》和《直到我看見彼岸》,本地都描寫到「被遺留」在這邊的鮮浪下聯年輕人的孤單愁緒。有些作品則展示出跨越本土的潮的創傷操控經驗,包括《祝君安好》(挪威)、電影《蠍子草》(菲律賓)和《只有影子在動》(德國)。繫與和三十多年前的本地移民潮相比,通訊科技進步了很多,鮮浪下聯有助於分隔兩地的潮的創傷操控親友保持連繫。然而科技也可以被用來欺騙和監控別人,電影劃破舊傷㾗、繫與產生新創傷。

《只有影子在動》在戲裡戲外都流露著一份雄心,以當代劇場導演為媒介,既跨越國界,也試圖回溯冷戰歷史。

劇場導演以前東德秘密警察Stasi監控國民的歷史為題材,以交友程式聯繫到一個出身自前東德的髮型師。導演了解到,雖然很多東邊的人想移居西邊,有些人卻會「回流」,當中有不少同性戀者,因為他們在西邊受到更多排斥。那個髮型師是一個男同志,香港這邊的劇場導演竟以欺騙手段,使另一德國男同志跟蹤和監視那髮型師。後來髮型師想和導演說個明白,其視像對話竟然在未經雙方同意下,被導演當成劇場表演的環節。導演非但沒有尊重髮型師的私隱和意願,更質疑對方是歷史的共犯,因為當時很多東德國民互相監視和告發,連家人也不例外。髮型師再次經歷多年前被監視和審問的痛苦,而那導演利用科技滿足權力慾,於是自己也變成了Stasi。

髮型師的反擊方法,就是「以過分對付過分」,比對方本欲窺視的暴露得更多。這個策略令人想起學者周蕾在《原初的激情》一書中對張藝謀《菊豆》中偷窺場面的分析:菊豆知道被從背後偷窺,便刻意轉身展示傷㾗,於是偷窺的情慾意味便轉變為對封建父權的反抗姿態。

不過《只有影子在動》這個結局和片名一樣,都令人感到模棱兩可。劇場導演這種十分自我中心的角色被演繹成一個反派,不免令人困惑:在香港的劇場界,會讓這種人成為劇團中的領導人物嗎?劇團內其他人為何願意跟著他做事?他們不覺得有問題嗎?雖然此片對監控明顯表達出批判的態度,但有關劇團這一邊的描寫有欠具體,削弱了真實性和說服力,也模糊了創作者的意圖。

《彌留以後》結合了靈幻與科幻,觀眾不難看到《人鬼情未了》和《觸不到的她》的影子在動。故事裡有個人工智能程式,可以讓女主角與剛逝去的男朋友重新通話。在節目手冊上的電影簡介給人的印象是,男友的聲音只是人工智能的模擬效果,但影片中呈現的則是男友鬼魂確實存在,透過「通靈App」與女主角保持聯繫。故事分成幾個片斷,展開有關這種詭異關係的不同想法。例如,這種陰陽跨界的關係能否有所「發展」?兩者可以怎樣建立共同經歷?在片斷式結構的背後,創作者拋出了一些有趣想法,甚至有發展為長片的潛力,但未能圓融地整合在一起。另一方面,男友(鬼魂)常在女友身邊看顧著,對後者而言,從安慰和溫馨漸漸變為煩厭與制肘,細想之下,其實也是一種可怕的監控,而那個App也成了監控科技。雖然女主角可選擇「離線」,卻逃離不了「他」的視線。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149 元 / 月1490 元 / 年送 2 個月到期自動續訂,可隨時取消,詳情請見訂閱方案 查看訂閱方案 已是會員? 登入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