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蔡明亮十年的創作轉向:美術館與電影院的場域再造,產生「影像詩畫」的觀看方式

  发布时间:2024-05-14 15:34:07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如果不認識蔡明亮的人,今2023)年10月底走進北師美術館,觀看展覽《蔡明亮的日子》,應該會認為蔡明亮是一名畫家。我不會用「錯認為」或是「誤認為」來描述這樣的認知,事實上,蔡明亮與他的日子,在這十年之 。

如果不認識蔡明亮的論蔡人,今(2023)年10月底走進北師美術館,明亮美術觀看展覽《蔡明亮的創作場域產生日子》,應該會認為蔡明亮是轉向再造一名畫家。

我不會用「錯認為」或是館與「誤認為」來描述這樣的認知,事實上,電影的觀蔡明亮與他的院的影像日子,在這十年之間,詩畫式就是看方畫出來的。

畫家儼然成為蔡明亮的論蔡另一種樣貌與狀態,然後,明亮美術他再慢慢地將這一幅幅畫放進熟悉的創作場域產生影像之中,純手工地「畫」出了《你的轉向再造臉》、《日子》這類,館與我想將其稱之為「影像詩畫」的電影的觀作品。

先談談我所說的「影像詩畫」——這是「美術館」混合「蔡明亮」的文裁載體。

蔡明亮新作「日子」媒體茶敘(1)Photo Credit: 汯呄霖電影提供
蔡明亮

2014年,林松輝教授用了一本書的巨大篇幅,討論了蔡明亮與「緩慢電影」的關係,如果從美學形式、空間概念、時間流動等結構拆解,蔡明亮固定機位長鏡頭(無論是時間或是距離)望向的身體展演(裸露、性愛、歌舞),乃至於日常經驗堆疊的情感推移(同志、孤寂、親情),甚至是場域(空屋、公園、三溫暖)創造出時間流逝的指向性,都在在體現了蔡明亮何以稱為緩慢的作者印記。

倘若試圖理解蔡明亮,2014年左右,確實是合適的切片斷點,因為,在2013年《郊遊》的之前與之後,蔡明亮的轉變是顯而易見的。

這十年,蔡明亮積極地跨向了美術界,其影像作品更多的結合了「觀看繪畫」的概念,使其奠基在緩慢的影像基礎上,趨於「更緩慢」、趨於「更開放」、趨於「更手工」、趨於「更自在」,而這些來自於有意識地脫離電影工業,美術館概念的進入。

對於電影美學的突破與變奏,蔡明亮另闢蹊徑給出的答案,就是美術館。

回溯蔡明亮與美術館產生邂逅的交集,更精準一點的時間,是在2003年問世的《不散》。這部被蔡明亮稱為「影響自己最深的作品」,讓蔡明亮一腳緩慢地跨進了美術界。

「拍完《不散》,發現周遭的人開始對我改觀,前期的《青少年哪吒》、《愛情萬歲》、《河流》的口碑都很成功,但《不散》是兩極的,在我的拍片概念中有了轉變,這部電影沒有劇本,就只是空間給我的感覺,從這時開始,我自己也在轉型,美術館接觸了我。」

蔡明亮口中美術館的接觸,發生在2003年的3年後。

2006年,蔡明亮獲法國羅浮宮(Musée du Louvre)的邀請拍攝電影,在2009年成了《臉》,以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畫作〈聖施洗約翰〉(St. John the Baptist)的背後主旨「莎樂美」(Salome)為題創作。

從我的觀點來看,《臉》是致敬法國新浪潮巨擘楚浮(François Truffaut)的作品,當李康生、芬妮亞當(Fanny Ardant)、尚皮耶李奧(Jean-Pierre Léaud)等人共聚之際,新浪潮的昔日風姿與蔡明亮班底纏繞疊合,影史的時代幽魂不斷徘徊,透過蔡明亮再現於銀幕,而蔡明亮對於《四百擊》的啟蒙回應,終成美術館跨時空的典藏作品。

隔年,2007年蔡明亮再獲北美館「第52屆威尼斯當代藝術雙年展」台灣館策展人林宏璋的邀請,以錄像裝置《是夢》參與展出,跨領域至當代藝術。

而後的《郊遊》(長片)、《無無眠》(短片)前往北師美術館做展覽放映,混合影像與空間的雙重概念,探索光影、聲音、裝置等藝術形式的可能性,豐富了藝術底蘊,也讓影像作品長出不同以往的生命力,召喚電影院無從感知的身體經驗。

《郊遊》成為蔡明亮在美術館的實踐,並轉向非電影的創作,至此,蔡明亮開啟多重的藝術想像,在另一種思考面向之中,結出另一種影像敘事的美學果實。

「想說什麼說什麼,想睡就睡、想走就走,『來美術館郊遊』」,這是蔡明亮在2014年,於北師美術館首開的個人大展的自我註解,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這種隨意與自在,是蔡明亮認為美術館開放的「可能性」——「時間」以及「空間」。

蔡明亮談起了這種可能性:「電影會被市場影響,倘若不賣座,可能一個下午就撤片了,電影院的商業性讓這個場域很現實,但這不能怪電影院;美術館則是邀請我去展覽,並跟我一起策畫,每次我都有約10週展期,當初在做《郊遊》展覽,是我前所未有的感覺,我沒有想過能享受10週的概念,這期間無論有沒有人,我都有『時間』繼續使用這個『空間』。」

蔡明亮繼續說:「而且,電影院的映後Q&A時間,頂多半小時左右,但在美術館,我能在其中唱歌,甚至是睡覺,而且能一直做很多活動,產生很多面對面的交流、對話,觀眾也會一直進來,對我來說,這是拍電影沒有的概念,美術館就有這種可能性。」

也難怪,《郊遊》之後,蔡明亮會說出「這是最後一部劇情電影」的宣告,顯然地,蔡明亮創作媒材的注意力不再僅是「電影」,而是「美術館」,亦即,蔡明亮將「錄像」展演於「美術館」的形式,放進了自身的創作之中。

「我覺得是自然發展,我在創造電影,但電影同時又帶著我走向未知,回想起來實在太豐富,而重要的事,電影帶我去了美術館,我的電影的屬性讓美術界發現了」,蔡明亮如此說道。

「蔡明亮的日子」展覽現場1,北師美術館提供,攝影|陳又維Photo Credit: 北師美術館提供,攝影陳又維
《蔡明亮的日子》展覽現場

結束了《郊遊》旅程,2018年蔡明亮於威尼斯影展亮相的《你的臉》,就只用了13顆特寫鏡頭、1顆空鏡頭,共計14顆鏡頭拍攝剪輯成76分鐘的長片——凝視著每張臉。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