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解體30週年(下):如果共產主義是伊甸園,亞當和夏娃怎麼還會一直抱怨?

  发布时间:2024-05-15 08:29:46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蘇聯解體30週年上):當國家掌握了暴力機器後,誰抗議誰就是反革命俄羅斯人民的人均GDP在1900年時只有西方的35%,到1950年時,蘇聯已經進步到西方的49%,接近一半了Maddison, 1995 。
  • 蘇聯解體30週年(上):當國家掌握了暴力機器後,蘇聯誰抗議誰就是解體反革命

俄羅斯人民的人均GDP在1900年時只有西方的35%,到1950年時,週年主義蘇聯已經進步到西方的下果夏娃49%,接近一半了(Maddison,共產 1995)。更重要的伊甸園亞是,到了1938年,當和蘇聯的麼還工業產值已經是1929年的三倍(Berend, 2006)。蘇聯用不到十年的會直時間把工業產值翻了兩翻,這是抱怨非常可怕的。

然而和其他國家相比,蘇聯蘇聯的解體「資本積累」方式比較寒酸,是週年主義依靠苦民所苦繼續苦的精神,透過剝削農業部門和壟斷對外貿易來積累資金與技術的下果夏娃。蘇聯高層原本對自己的共產這套戰時共產主義非常滿意,然而二戰改變了這一切。

當一大群蘇聯士兵一路烏拉到匈牙利和德國的時候,這群劉姥姥第一次進大觀園,才發現資產階級敵人的生活水平好像比他們高多了。一時間人心浮動,軍心動搖,讓克林姆林宮非常著急。

1946年2月9號,史達林在演講裡重申了蘇聯制度的優越。為了安撫蘇聯人民,史達林必須繼續鼓吹蘇聯制度的先進性(Our victory signifies, first of all, that our Soviet social system was victorious, that the Soviet social system successfully passed the test of fire in the war and proved that it is fully viable.),而沒有適時的調整蘇聯一腳踩進死胡同的經濟政策(Stalin, 1946)。

蘇聯的政策在二戰後事實上已經進入一個死結:一個為戰爭而生的制度失去了戰爭,就像羅密歐失去了茱麗葉,梁山伯失去了祝英台,開始顏面神經失調。

蘇聯這時的計劃經濟,比較像是羅密歐與忽必烈。

如果共產主義是伊甸園,亞當和夏娃怎麼還會一直抱怨?

史達林很不希望在戰後承認蘇聯這20年來的成果,其實是以人民的巨大犧牲換來的,更不希望承認美國的「租借法案」幫助蘇聯撐過了最危險的那段日子。

戰後,蘇聯馬上面臨到一個非常尷尬的問題:我們到底要不要加入西方世界的牌局?在天人交戰多月後,史達林的決定還是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更重要的是,一旦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蘇聯就比較不會有戰後蘇聯士兵們的哲學反思了。因此蘇聯不但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 GATT)不加入,布雷頓森林體系(Bretton Wood System)也不加入。

史達林 小羅斯福 Joseph Stalin and 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 at the Tehran Conference.Photo Credit: the United States Library of Congress's Prints and Photographs division Public Domain

除了聯合國安理會之外,基本上走德川幕府路線(Naray, 2001)。

應該說,蘇聯在戰後錯過了一次絕佳的機會。所謂片板不許入海,猛艟巨艦反蔽江而來;寸貨不許入番,子女玉帛橫滿載而去。蘇聯用強大的國力暫時擋住了人民對富裕的渴望,但這能擋多久呢?1991年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

所以當史達林一死,赫魯雪夫(Nikita Khrushchev)沒過多久就踢下馬林科夫(Georgy Malenkov)自己上臺當總書記,並終於在蘇共20大帶頭批判史達林,糾正過去極左的錯誤。

赫魯雪夫的行為事實上放鬆了蘇共那一直以來極為緊繃的經濟政策與政治主旋律。他容許黨內對過去的錯誤發表看法與意見,但是古人嘗言:「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史達林的古拉格大酒店生意興隆太久,貝利亞的秘密警察使蘇聯從上到下噤若寒蟬,突然赫魯雪夫上來在蘇共20大上把史達林從頭到腳罵了一遍,在黨內造成了核彈爆炸一般的思想動蕩。

波蘭統一工人黨的總書記貝魯特聽完報告直接就心肌梗塞,被嚇死了(試論:赫魯雪夫是否犯有過失致死罪嫌?)。

因為政治氣氛鬆動,不久波蘭和匈牙利就起來鬧事,克林姆林宮費了好大的驢勁才把民怨彈壓下來,但這也側面證明了蘇聯制度的問題:如果共產主義是伊甸園,你們這些亞當夏娃抱怨什麼呢?事實上在蘇聯的伊甸園,連買蘋果都要排隊。

在那個不應該再有戰爭的時代,蘇聯顯得格格不入

晴天搖動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赫魯雪夫的寬鬆反而使得蘇聯瀕臨破裂,赫魯雪夫在1964年被勃列日涅夫(Leonid Brezhnev)趕下台後,蘇聯又回到了那個大家熟悉的蘇聯:Mi-27配卡秋莎,T-72配伏特加。從1928年到1940年之間,蘇聯的生產率(Productivity Rate)還有1.7%,1950年到1960年,蘇聯也能保持1.6%的生產率增長。

然而,1970年至1975年之間蘇聯已經神奇的達成了生產率增長為0%的成就;之後他們再接再勵,1980到1985這5年間,蘇聯的生產率為-0.5%(Allen, 2001)。蘇聯向我們表演了麥可傑克森的月球漫步,生產率一路往後滑,一路滑到它壽終正寢的那天。

AP_17046373170374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蘇聯這些年都幹嘛去了?主要是當爹有癮,勃列日涅夫很享受那種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的快感。問題是,一如我們一開始對蘇聯的描述,蘇聯的家底遠沒有這麼殷實。它的財富積累來自對內的盤剝,它所選擇走的道路並不是一條輕關易道、通商寬農、可持續性發展的康莊大道。蘇聯想要艷陽風景簇神州,杏蕊桃心照鳳樓,他們認為美國做得到,自己也一定能做到。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