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不是紙本書的「數位版」,反而是最有效率的知識變現工具

  发布时间:2024-05-19 15:26:03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我自己是一個重度的書籍使用者,因為從事的是知識經濟的工作,其實不管是電子書或是紙本書,對我來說就像是鋸木頭的鋸子,是電力或人力驅動的,都無所謂,只要能在對的場景協助我完成工作即可。但是也因為如此,我發 。

我自己是電書的數的知一個重度的書籍使用者,因為從事的不紙本書是知識經濟的工作,其實不管是位版電子書或是紙本書,對我來說就像是效率現工鋸木頭的鋸子,是識變電力或人力驅動的,都無所謂,電書的數的知只要能在對的不紙本書場景協助我完成工作即可。

但是位版也因為如此,我發現台灣在書籍這件事情上,效率現工發展似乎被限制住了。識變

怎麼說呢?像是電書的數的知我常常從國外吸收新知,很多領域的不紙本書發展,台灣總是位版落後一大段時間,所以我通常可以在美國亞馬遜上面找到我所需要的效率現工電子書,透過「1-Click」購買並下載,識變幾秒鐘就可以拿到我的需要的解決方案。

這種電子書台灣幾乎不存在,每一本書可能只有一、兩萬字,賣得也很便宜,可能只有幾塊錢美元,但是可以精準的解決我這個讀者的痛點和需求,所以買的時候很乾脆,買錯也覺得無所謂。

對我這樣的使用習慣來說,我並不認為電子書是紙本書的「數位版」,而是另一種形式的商品。就像是網路原生的媒體,也並不是採用傳統紙媒的內容產製流程,但是卻能提供更即時也更有用的資訊給讀者,甚至逼得傳統媒體不得不數位轉型。

當熱潮發生時,出版社可不可能在一個月內出一本「電子書」?

關於電子書的新型態,我舉個例子來說明好了。

今年二月的時候,台灣爆發了Clubhouse的熱潮,如果是傳統的出版社,應該會先考慮:這個熱潮到底會不會持續?如果會,那應該要花多久的時間出版一本書來介紹?結果很有可能從二月開始觀察,三月決定要出版,到五月整本書製作完成已經算很快了,正要上市的時候,剛好遇到疫情爆發,書連賣都沒辦法賣。

但是如果是電子書的出版,為什麼不走另一種流程呢?二月初看到這個熱潮起來,也出現很多有數萬追蹤者的意見領袖,不管是採訪、邀稿或是從旁觀察與紀錄,要在兩週內整理出一份兩萬字以內的Clubhouse指南,相信並不是難事。

zx9byddg2syot19rhzlz9w9vjafpwbPhoto Credit: 讀墨電子書提供

如果在一個月內能直接出版電子書,不但熱潮還在,受邀或受訪的意見領袖也能協助推廣,加上一本電子書只需要賣個99或149元,我想賣個數千本應該是合理估計,如果保守以50%的毛利來計算,對出版社而言也是一筆收入。

可能有人會想:可是這樣的一本書賣不久啊!的確,但是隨時都會有新的議題可以出版,例如Clubhouse退燒之後,剛好接上疫情爆發,很多人在家遠距上班,這時候是不是又可以針對遠距辦公或是視訊會議等主題,快速出版電子書?

甚至,也可以從中去整理出一些更長尾的主題,像是遠距辦公可能隨著疫情的緩解而不再有這樣的需求,但是雲端協作的工作模式卻將會一直存在我們的職場,所以可以策略布局電子書的出版,既有即時的話題,也有可持續的工具。

與其久久準備一刷一千本紙本書,何不考慮在線上賣「數位知識」?

這也才是我所認識的新型態電子書,自己就是一個產品,像是怎麼經營臉書?怎麼製作Podcast節目?怎麼透過E-mail行銷自己的知識型產品?這些都是我在亞馬遜上面花個幾美元,買幾本電子書所學到的,這種電子書有一些好處。

第一, 因為可以精準解決一個痛點或問題,所以需求很強,傳統的書籍通常是很有系統的架構,可以拿來學習,但是卻沒那麼適合拿來解決問題。

第二, 因為篇幅小,只有一、兩萬字,所以編輯和出版流程所需要的時間可以大幅縮短,推出時程可以趕上需求最大的時間,行銷上能事半功倍。

第三, 因為電子書的成本低、平台分潤高,所以毛利高,訂價就不必高,可以薄利多銷來拉高營收與淨利。目前紙本書的每刷已經只剩一千本了,甚至還有聽到五百本的數字,而這種電子書要做到不賠本,容易多了。

tzbzbrsd6148r5s5rvdokxptlx2xfgPhoto Credit: 中央社

雖然這樣的出版品的確會有無法長銷的問題,但是快速上市、快速累積市場回饋之後,還能來得及出版更完整的系統化知識,也能夠讓為了學習而出版的長銷出版物更貼近市場需求,內容架構也因為迭代過程而更完整。

另外,要確認這樣的出版物符合市場需求,甚至進行市調與行銷,也同樣可以採取和目前線上課程一樣的募資策略,這樣的流程也許對出版社來說很陌生,但是對於同是知識變現的線上課程產業,或是更遠一點的電商產業來說,不但習以為常,甚至可以招募的人才也很多。

此外,如果出版社真的能夠就此開始累積自己的會員名單,同時也能掌握讀者的需求和喜好,那麼就可以逐漸脫離實體書店或網路書店這些通路的掌控,進一步發展出新的產品、服務與商業模式。

台灣的出版業,該試試看新的出版模式了

就我自己的觀察,美國有許多網路的意見領袖,光靠電子書的銷售,就能創造高額且穩定的被動收入,養活自己的團隊,累積資源進行更專業的創作。

當然,美國的市場規模遠非台灣可比,但出版社的編制不大,只要願意開始嘗試,透過「新型態」的電子書來進行數位轉型,其實很有機會成功。不但風險不高,對於未來的想像空間,則是無比巨大。

想想看,藝術創作都已經透過NFT在銷售了,先不求出版物也可以變成NFT經濟的一份子,至少先快速在兩週內出版一本NFT的電子書,這難不倒出版社,對吧?NFT這個新興且規模可觀的市場,台灣目前一本相關或科普的出版品都沒有,我想這不但讓台灣產業的進步因為資訊落後而延遲了,更是出版業的失職。

1kch32i9t443ea5dy4ekrtguhs2vguPhoto Credit: 中央社

如果出版業還有普及知識的理念,是不是該試試新的出版模式了?

幸運的是,最近看到台中獨立書店「引書店」與電子書平台Readmoo合作的「必然場景」數位出版實驗,就開始嘗試了這樣的新模式,在疫情期間出版了六本電子書,20天就銷售數千本,只要讀者透過這種輕薄短小的電子書學習或瞭解一個新觀念、新趨勢的習慣養成,一個新的市場也就出現了。

延伸閱讀

  • 還給讀者更好的閱讀體驗:電子書平台大爆發,再也沒有藉口不看書
  • 讀字公民書展「破浪」登場,獨立出版人:數位閱讀的流行,讓實體書展更具重要性
  • 實體書是否會被電子書取代?看看日本出版業的上下游如何因應

本文經李柏鋒同意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