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鯉魚潭的生態災難:外來種正在屠殺台灣淡水水域

  发布时间:2024-05-17 06:52:20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疫情趨緩,花蓮的水域活動也逐步解封,鯉魚潭的腳踏船、釣客再度活躍起來,但人們不知道,在清澈美麗的湖景之下,水中生態災難卻宛如煉獄。讓我先來看看〈縱管處放流3千隻食藻性魚類 改善花蓮鯉魚潭水質〉這篇報導 。

疫情趨緩,花蓮花蓮的鯉魚水域活動也逐步解封,鯉魚潭的潭的屠殺台灣腳踏船、釣客再度活躍起來,生態水域但人們不知道,災難種正在清澈美麗的外來湖景之下,水中生態災難卻宛如煉獄。淡水

讓我先來看看〈縱管處放流3千隻食藻性魚類 改善花蓮鯉魚潭水質〉這篇報導:

花蓮鯉魚潭是花蓮一座堰塞湖,每年夏季湖水受到高溫而產生優養化,鯉魚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委託東華大學,潭的屠殺台灣2016年起放流原生種黑鰱等食藻性魚類,生態水域今天再放流3000尾白鰱魚苗,災難種正以食物鏈生物防治方式改善水質。外來

平心而論,淡水這是花蓮科學化的生物防治,以原生魚類改善水質,是好事一樁。然而新聞稿中有一句話相當有趣,有很多有趣的觀念可談。

選擇3寸約8公分魚苗,避免成為其他大魚獵物。

人客倌啊,你們知道鯉魚潭的「其他大魚」是什麼角色嗎?

試想一下,在《進擊的巨人》的世界,假如把人類派去面對成千上萬的巨人,說:「我們選擇約六呎的壯漢,以避免成為巨人的食物」一樣,巨人會因為身高180cm就不敢吃你嗎?

鯉魚潭的生態考察

金風未動蟬先覺,水下出事釣客知。

近年在鯉魚潭釣魚的人,使用傳統釣法已經釣不到魚了,除了淺層浮水魚尚能倖存,水底已變成另一個恐怖的世界。如今釣客幾乎都轉為用活蝦、路亞來釣掠食性魚類,主要目標魚就是曾被稱為「淡水石斑」,俗稱珍珠石斑,屬於慈鯛科的花身副麗魚。

珍珠石斑性情兇猛,能長到50cm,可吞食將近一半自身體長的魚類,如同其他慈鯛科一樣,牠們會育幼、護幼,導致台灣原生魚類完全不是對手,在生存競爭中很快敗陣。

釣客只懂釣魚,又看不到水底生態,他們會比學者、官方還懂?

水下環境的事,我一向是眼見為憑。如同先前的靈異仙女瀑布、谷關急流一樣,我有好好的「環湖」觀察過。這兩年,我在花蓮鯉魚潭潛水的時間,少說也有15小時以上,深度從1~10m不等,基本上都在移除外來種。

猜怎麼著?

台灣水庫湖泊曾經常見的底棲魚,包括烏鰡、草魚、鰱魚、鯉魚、鯽魚……等等,在這15小時的生態觀察中,我一條也沒看到。

更可怕的是,魚很多。

這些密密麻麻的魚,99%以上都是慈鯛科,就是俗稱的吳郭魚、珍珠石斑,個個頭好壯壯。這把我嚇壞了,就像抱著輕鬆心情想打蟑螂,到現場卻發現蟑螂有幾億隻,還發出「啾嘰」的怪叫並襲來。

你可能會說,「就算有珍珠石斑,也不能證明牠能吃掉八公分的魚啊!」

pic1作者拍攝提供

這是一隻淺水區的中型珍珠石斑,嘴裡正好有一條10cm左右的溪魚——這不是吃得很開心嗎?我看到新聞後特地抓來拍照片,試想,假如我隨時想拍就能拍到,那這樣的覓食行為是否時常發生呢?

個人猜測,由於鯉魚潭的水草太少,人工疊石而成的湖岸缺少微小縫隙,加上水溫極高,有可能形成其他魚類不利繁殖,而珍珠石斑最適合入侵的環境。

這方面我毫無專業,只是猜測而已,但能確定的是慈鯛科獨大的環境是現實。

鰱魚苗會被吃光嗎?

說了這麼多,好像東華大學團隊放流的魚苗死定了一樣,事實上應該不會,並不是因為八公分夠大不會被吃,而是泳層不同。鰱魚偏向浮水,而珍珠石斑偏向沉水,生活環境不完全重疊,有可能降低死亡率。不過說是這樣說,珍珠石斑雖然算是底棲魚,但掠食時可不管那麼多,水面或岸邊都衝給你看。

照片中那隻倒楣的魚,也是浮水的淺層魚呢。

外來種正在屠殺台灣淡水水域

鯉魚潭的生態災難,最可怕的一點就是:它不是特例。

台灣的湖泊多少都有和鯉魚潭一樣的問題,溪流更是災難一片,例如原生入侵種「捲仔」已經占據多數低海拔溪流,而且在這議題裡頭,還有更慘的情況。由於溪哥之類的原生態魚比較美味,所以釣魚、網魚、電魚的人們會針對捕殺,而捲仔刺多肉爛,除了煮湯外一無是處,通常捕獲會放回,反而形成「移除原生種,保護入侵種」的怪象。

花蓮鯉魚潭漂大量懸浮物  調查證實為無毒藻類Photo Credit: 中央社
花蓮鯉魚潭

更有趣的是,這些怪象是常態,一般民眾卻不知道,甚至不少保育人士都不知情,知道也不在乎,始終沒成為議題,為什麼?我個人的答案很怪:因為台灣人不玩水。

我的水域生態解藥:鼓勵民眾玩水

為什麼玩水能救生態?當水域休閒活動有足夠的基礎人口,水域生態事件才有夠多人在乎,才有慢慢看見素質進步,改善環境的機會。假如「不好玩」,那就只會有環保人士在義憤填膺,環境議題成不了氣候。

畢竟自然環境沒有選票,除非牽扯到很強大的政治議題(例如電廠),否則不會是民代的服務對象。你看魚魚長那副德行,完全沒有貓貓、狗狗可愛,叫破喉嚨也不會有人想救魚魚。

而台灣的多數水域,在民眾眼中不好玩——應該說,不能玩。

為什麼在乎珊瑚白化,不擦防曬乳的人變多了?那是因為在海裡休閒潛水,看到美麗珊瑚的人變多了。漸漸地,遊客開始在乎那些珊瑚過得好不好,下次去玩還能不能看到。當遊客素質提升,像台灣潛水一樣注重生態保育的優質店家就會出現,它們會被市場鼓勵成長,再帶動市場往環境永續方向成長。

這是曲線救國,比起直接用「正確的環保對策」救水域生態,我覺得讓水域變好玩,讓美景、生態變得有價值,更容易匯聚足夠的力量保護它,因此不只解禁,更要推廣。

圖片6Photo Credit: 沈祐平

然而,台灣的休閒活動發展現狀極度不均,宏觀來說重城市而輕戶外,任憑不合理的規定封山封水;在戶外則重陸地、輕水域,浪費作為海洋國家的水域潛力;在水域則重水上、輕水下,導致根本的生態崩壞。看看我們奧運輕艇選手,台灣那麼多溪流,有能划艇的好地方嗎?沒有,平常還得在興大康橋那樣的臭水溝環境練習。

順帶一提,水底下自然也都是慈鯛科或魚虎(更兇的入侵外來種)。

無知導致漠不關心,最後淡水水域的生態慘狀,只有釣客們最知道。但不少釣客反而很開心,因為這些入侵種魚類都很勇猛,搏起來有夠爽啦!

延伸閱讀

  • 溪流潛水:台灣山澗極具觀光潛力的極限運動
  • 傳說「聚陰」還有「魔神仔」的仙女瀑布,我決定潛到河底看看有什麼
  • 【關鍵時事】外來種「綠鬣蜥」大舉入侵,把牠們作成料理吃會有什麼問題?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