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社區營造學校系統」的本質(上):讓學員自我探索並自我揭露,才是有效的課程

  发布时间:2024-05-16 22:55:47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算一算,從我開始在台灣到處講日本社區營造學校系統的事,也已經第三年了。從三年前最早在花蓮開始,從南到北,從公私立大學到公私立單位,我也走過不少地方,除了講座跟分享會以外,執行面上,以「東京裏物語」名義 。

算一算,日本讓學從我開始在台灣到處講日本社區營造學校系統的社區事,也已經第三年了。營造員自

從三年前最早在花蓮開始,學校系統效從南到北,質上從公私立大學到公私立單位,探索我也走過不少地方,並自除了講座跟分享會以外,揭露執行面上,課程以「東京裏物語」名義在試辦第一期,日本讓學同時也把這些套一共半年六堂的社區課程,以單次或一學期的營造員自方式跟各單位合作,為了走出「台灣模式」我也下了不少功夫。學校系統效

直到今年,質上跟某個工作站合作,探索總算找到可以中長期配合的夥伴,也順利上完第一期完整課程,在這裡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個人的心得。

社區營造學校系統是什麼?

為了新讀者,在此大概簡述一下社造學校在幹嘛。

簡單來說就是透過六次課程的基礎,打造一群社會行動的實踐者,與實踐者們的社群。重點不在於傳授專業知識,而在深掘參加者內心的願望,再具體形成企劃與行動。

而在課程的框架下,「社會行動」範圍可以從創業、各種類型的活動(市集、演奏會、發表會等)到同好會(讀書會、編織會等)、自我實現(比如減肥)等,更簡化一點來說,就是支援那些想行動卻還沒踏出第一步的人。

這樣講起來似乎有點發散,但這套課程也可以聚焦在某個主題下設計(通常是根據出資單位的性質跟期望),比如最常見的創業學校、社會福利單位社群以及聚焦在地區的社區營造學校,甚至是台灣接下來會開始推動的綠色生活社群。

前年底我為了推廣這套系統,以無償的方式,將上課方式與功課整理成一個簡報,但跨過一年疫情爆發,很多事都卡住,以至於在台灣無法順利推動,不過光2020年這種半殘的成果,也顯示了想要在台灣建立一個社造學校聯盟,跟日本的20幾個學校接軌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從我個人的學習、合作夥伴、系統跟教材的完善度,到聯盟制度設計,都有很多殘缺待討論補完的部分。

cudvvnelartt9ut8kuw6gng7o0xxvvPhoto Credit: iStock

透過脆弱來連結——找到躲在社會成就背後的真我

首先我在第一次完整課程推動前,就試著把自己在課程中學習整理的東西弄成一個10頁很簡單的簡報。其中以馬斯洛需求理論(當然我不是用傳統的方式解讀),跟另一句很簡單的話當作導論的核心論點:

「要與他人連結,就必須變得真實。而要變得真實,則需要先願意放下我們想成為的自己,去做真正的自己。」

這也是出自某大師演講內容,我在正式上場前忘記在哪個影片撈到,但現在卻查不到出處了,如果有誰看過還麻煩告訴我一下。

這套課程基本架構前期以自我探索、自我揭露為核心建立起學員之間的連結,中期大家一起討論如何實踐,後期則是一起準備一場正式的大型發表會。

我在學習的時候,最早發現的就是自我揭露的部分,不會以實際的社會成就來讓大家認識自己,而是要以「你為什麼會是現在的你」這點來切入。這很有趣,無論是在私立高中教師群裡,或是在成員毫不相干的社群裡投入,也會讓人際關係發生有趣的化學反應。

「原來他平常那麼固執,是因為有過這樣的經驗啊」、「看起來人生一帆風順她,原來是因為背後有那件事在支持啊」。目前個人諮商跟問卷裡,課程前半反應都還不錯。而貫串課程前半的引導技巧,我認為是心理諮商、心理治療還有身心靈那塊的專業領域。

當然我對這些東西都只懂皮毛。在這裡要特別感謝人生百味的阿德,讓我了解到非暴力溝通跟IFS自我療癒法。在這些東西的入門知識之上,再加上我自己上過的引導師課程,就形成了社區營造學校課程經營方的基本技能。

執行過程裡很明顯的一點,就是學員們跨過彼此社會化的一面彼此認識後,無論對方年紀跟社會成就高低,都比較可以相互連結、同理,然後進入中期時「把想做的事化為行動」這個階段,也比較能營造出積極討論的氛圍。

不是透過頭銜、工作、社會地位跟家庭背景來認識一個人;而是化作一個旁觀者,從那個人的成長過程認識他,對曾經的我、以及對很多學員來說,應該都是全新的體驗吧。(待續)

  • 場域營造&地域經理人線上讀書會招生中,歡迎一起來交個朋友

延伸閱讀

  • 日本的「社區營造學校」,裡面是在學什麼?
  • 地方創生不是讓「外面的人」告訴你,你想要的「應該是」甚麼
  • 當地方創生不再是「一人創業」,就得面對營運管理的課題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