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何昆瀚《薄 影像:難言之影》:杜象的「次薄」概念,如何運用在日常藝術之中?

  发布时间:2024-05-17 02:19:28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文:盧國聰「光」、「聲音」、「建築」、「物件」此檔展覽中的內容物,都可以看作是一種在展示空間中特有美學刺激,這些刺激不同於感官刺激,能夠繞過身體直接以大腦做為接收器官,召喚出視覺與知覺上的「認識」,並 。

文:盧國聰

「光」、展覽之影之中「聲音」、何昆瀚薄「建築」、影像運用藝術「物件」此檔展覽中的難言念何內容物,都可以看作是杜象的次一種在展示空間中特有美學刺激,這些刺激不同於感官刺激,薄概能夠繞過身體直接以大腦做為接收器官,日常召喚出視覺與知覺上的展覽之影之中「認識」,並透過神經系統向外傳導致視網膜和肌膚的何昆瀚薄皮膜上 ──在皮膜「內面」投影出影像、體感一般的影像運用藝術感知幻覺(simulation),並與皮膜「外面」的難言念何實際體感(perception) 形成一種「次薄(infra-mince)」般的微妙差異。——《薄 影像:難言之影》展覽論述節錄

風從何而來,杜象的次又從何而去?

看完何昆瀚的薄概個展,心中有一種焦躁、日常煩悶的展覽之影之中感覺。或許是當天天氣的緣故,最近的台北總是晴雨交替,雨水被太陽蒸騰後的熱浪彷彿蔓延進這檔展覽。

藉著避暑的心情逃到褔利社的地下空間,剛打開門便感受到的涼意,微暗而往下的路,褔利社就像是一個洞穴。當天的展覽分成左右兩邊,右邊是段沐,而左邊是何昆瀚。正當我慢慢適應這裡的溫度,一步入何昆瀚的展間,一股熱氣又讓我回到現實。已經記不清我是先看到整個投影裝置還是,展場盡頭的光芒。

何昆瀚的展場共有兩個展間,分別四件作品。第一個展間首先能注意到的是兩件投影裝置,一件在展場的盡頭,另一件則在空間的中央。

正當要一探究竟的時候,牆上的海報一張張地被緩緩吹起,這時候才驚覺頭頂上的電風扇也是其中一件作品。面對著眼前影像已經產生很多疑問了,這一陣無名的風吹來,我的頭腦又更加混亂了。「是時候揭開所有的謎團」,我這樣想著。

一、構成幻像

第一個展間中,三件作品分別是《心靜自然涼》、《Reality Image — Wall Plug》和《影像、複製、貼上》。

《心靜自然涼》由數張展覽海報、兩台旋轉吊扇組成。乍看之下,牆上的海報隨著吊扇旋轉被逐一吹起。實際上,這兩台吊扇並沒有裝上葉片,而是透過吊扇上的數十顆揚聲器,模擬葉片轉動所發出的聲響。海報後方的牆壁裡,裝有一根細細的推桿,配合吊扇擺動的時機,精準地將海報抬起。

《Reality Image — Wall Plug》看似是一個「插座」的投影畫面。實則是藝術家透過幻燈片投影機,將黃光投影在牆上的插座上,製造出投影的假象,這個歪斜的插座,並非空間中的原有插座,而是藝術家額外安裝上去的。

展間的盡頭,兩台投影機投射出一個影像。《影像、複製、貼上》由兩台投影機與牆面的雕刻組合而成。透過兩台投影機投射出兩道光,一道與牆壁上方正的雕核切邊,而另一道則略大於它們。

這個所謂的雕核,其實是打磨出來的一道痕跡,藝術家把牆面的表面材質磨去一部份,揭露牆面內部的底材。為這道痕跡設定了明確的邊緣,在這個方框內,顯現了輕隔間牆面的製作過程,夾板與夾板的拼接,還能看到釘槍在夾板上的施作痕跡。在這個刻痕上疊加上投影的兩道光,這道存在於三維空間的刻痕彷彿竄進了投影機裡,變成光散落在二維牆面上。

展覽同名作品《薄 影像》,獨立位於另一個展間之中,這件作品似乎延續自《影像、複製、貼上》,兩件作品的製作方式相近,差別在於,藝術家把其中一台投影機置換為一面鏡子,鏡子擋住投影機的下側,而影像因為鏡子的關係被切分成兩部份,一部份投射在空間的轉折處,而另一部分則被反射到另一面牆上。兩份影像看似是彼此的部份,實際上,投射到轉角處的影像是空白的,只有被鏡子反射的部份才是真實的影像。

在描述這些作品的過程中,似乎掉進了藝術家所設立的圈套,如同展覽的副標題——難言之影——所指出的,這些影像難以被言語確立。走進展場,就進入了藝術家的魔幻時刻,透過對光與聲音的操作,構出脫離現實的幻覺經驗,而我好奇的是,是甚麼支撐著這些幻象?被欺騙是一個怎樣的過程?

01Photo Credit: 黃暐程攝影
作品《心靜自然涼》展場紀錄
02Photo Credit: 黃暐程攝影
作品《Reality Image — Wall Plug》展場紀錄
03Photo Credit: 黃暐程攝影
作品《影像、複製、貼上》展場紀錄
04Photo Credit: 黃暐程攝影
作品《薄 影像》展場紀錄

二、薄影像與Infra-image

從展覽論述中可以知道,《薄 影像》中的「薄」出自杜象(Marcel Duchamp)的「次薄(inframince)」[1]概念。當我初次面對這個詞語的時候,以為是關乎厚度的一種形容。而杜象說,「次薄」是一個形容詞,是在描述一種狀態。

陳蕉在她的論文中首先對選用「次薄」作為「Infra-mince」的翻譯進行解釋:「次薄不等於超薄」。「次薄」是杜象創造的複合字,由infra與mince組成。 Infra有以下、以後、以外之含義,而mince在法語中解釋為薄。

陳蕉更進一步提及兩個以infra為字首的單詞進行解釋:紅外線(infrared)與次聲(infrasound)。紅外線與次聲作為人類無法感知的光與聲,取其中「次」字來形容,這種透過心智產生而無法準確測量的感知狀態。

對於《薄影像》的命名,更令我感興趣的是這個英文譯名——「infra-image」。 對於「薄」,藝術家選用了「infra」,而非「次薄(infra-mince)」中的 mince。「Infra-image」的翻譯或許更貼近「次影像」。

在陳蕉的論文中,我們或許可以得到更多關於杜象對「次薄」的思考與討論。但面對如此難以描述的經驗,我想我們可以先離開這一觀念,回到展覽本身。

三、建築作為影像技術

在展覽論述中,藝術家提到這個展覽的組成物,如「光」、「聲音」、「建築」、「物件」等。在展覽所呈現的四組作品當中,觀眾能輕易地察覺光投影、虛擬風聲與現成物的使用,相較之下,「建築」卻沒有那麼顯而易見,可以比較肯定的是,透過操作光與聲音,何昆瀚讓場地成為影像,成為了作品的一部份。

然而仔細觀察整個展場,「建築」不僅僅是那些被打磨後而顯露在外的痕跡,也是被隱藏起來的魔術後台,推動著一切幻象的基礎建設(infrastructure)。

藝術家在福利社原有的牆壁之上,再建造了一道新的牆。讓新建的牆壁成為了新的表面同時,也作為一種「內部」供使用。透過這些牆壁,藝術家可以埋下機關,讓海報被輕輕抬起,婉若一陣輕柔的風吹拂而過。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