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能變好嗎?》:《希望:為愛重生》令人揪心,如何減少困境帶給我們的傷害?

  发布时间:2024-05-17 12:13:22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文:王軼楠素媛:「我姥姥總在說『哎喲,要死了,哎喲要死了。』」心理治療師:「那你覺得這是什麼意思呢?」素媛:「這也許就是人活著的意義。」──《希望:為愛重生》這樣的一段對話會有無數種解讀方式。活著的意 。

文:王軼楠

素媛:「我姥姥總在說『哎喲,變好要死了,嗎希們哎喲要死了。望為』」

心理治療師:「那你覺得這是愛重什麼意思呢?」

素媛:「這也許就是人活著的意義。」

──《希望:為愛重生》

這樣的生令傷害一段對話會有無數種解讀方式。活著的人揪意義,本來就是心何一個答案因人而異的問題。從自我角度來說,減少我們可以為了在心裡的困境每一個自己而活。

然而,帶給人活一世,變好風風雨雨,嗎希們坎坎坷坷,望為每個人都曾經歷過不一樣的愛重創傷,當這些創傷在心中留下疤痕,生令傷害在一個個輾轉反側、無法入眠的深夜裡漸漸變成深淵的時候,或許,就像素媛的話一樣,面對著不夠藍的天空,仍然可以微笑,才是人活著最大的意義。

韓國電影《希望:為愛重生》片長120分鐘,在前30分鐘就拋出了一個極端殘酷的困境:八歲的小女孩素媛,在上學途中遭遇一個中年男人的暴力性侵,導致大腸與肛門脫落,不得不終生依賴人造器官。

如果把故事的編撰權交給我們,那剩下的90分鐘,你會選擇怎樣的主題?是講述女孩無法治癒的心理創傷為她帶來極端的痛苦,最終無法忍受,只能在心魔的驅使下走上復仇的道路,還是講述陽光慢慢照亮素媛心靈的過程?

如果選擇第一種,那就是另一部韓國電影《天倫制裁》的簡述;如果選擇第二種,那就是《希望:為愛重生》。兩部電影故事背景相同、風格相似,但結局、觀影者的感受卻截然不同。

在一個暖冬的下午,我接連看了這兩部電影,《天倫制裁》讓我感到戳心的痛苦,罪犯全部都死去,留下了一種肅穆的悲愴感,似乎苦難是無法逾越的心靈深淵;而《希望:為愛重生》卻讓我在揪心之外,感受到了不一樣的溫暖,素媛和她的家庭最終迎來了新的希望,也正因為這一點,讓這部電影與我們一般情況下的思維產生了差異。

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聽到類似的新聞時,比起關注受害者之後的生活,我們往往更關注對罪犯的憤怒和懲罰。或許是出於佛洛伊德心理學中的逃避自我防禦機制,我們的潛意識並不願意思考這樣沉重的問題。而這部電影對人性的剖析,及對這個問題的詮釋,卻能給我們一種撫慰心靈的力量。

我做錯了什麼

其實生活不易的原因,只有少部分是因為苦難本身,更大部分則是因為苦難有「馬太效應」。受過苦的人會漸漸開始懷疑自己,漸漸讓自己陷入卑微的泥沼裡。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正回饋現象。最早由美國學者羅伯特.莫頓(Robert Merton)於1968年提出,其名稱來自《新約.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

素媛「出事」後不久,就開始躲避熟人,躲避記者。家人害怕輿論對孩子的又一次吞噬。

素媛不解:「我做錯什麼了?我只是想給他撐傘。」世界的規律就是這麼殘酷,那些被父母拋棄過、虐待過的、被他人欺負和羞辱過的……他們的內心都有一個頑固的聲音:「都是我的錯,是我不夠好。」無論他們外表看起來多麼桀驁不馴。證據就是:他們會一再避開生命中真正的幸福和真正愛的人,他們在潛意識裡似乎習慣了自我矮化,習慣了殘缺,習慣了自己不值得擁有愛和幸福。

素媛也正因如此,在災難之上雪上加霜。

為什麼要出生在這世界上

「為什麼要出生在這世界上?」電影裡,素媛的這句話戳中了很多人的淚點。

與肉體的創傷不同,精神上的創傷常常是隨著時間愈演愈烈的。

素媛剛開始還能夠安慰爸爸媽媽,能夠指認兇手,但漸漸的就開始哭泣、尖叫。終於有一天她輕輕的說:「為什麼要出生在這個世上?」這就是PTSD的一種典型症狀。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指人在遭遇或對抗重大壓力後,其心理狀態產生失調的後遺症。這些經驗包括生命遭到威脅、嚴重的物理性傷害、身體或心靈上的脅迫。有時候被稱之為創傷後壓力反應,以強調這個現象乃創傷經驗後所產生之合理結果,而非病患心理狀態原本就有問題。所以,PTSD又譯為「創傷後精神緊張性障礙」、「重大打擊後遺症」。

雖然PTSD一般發生在有極端創傷經歷的人群中,但就目前的研究來看,除此之外,當我們面對社會壓力、緊張事件、社交問題時,大部分人都會有類似PTSD的症狀出現。

《希望:為愛重生》劇照2圖片來源:《希望:為愛重生》

那是不是說,如果我們無法迴避傷害和壓力,就無法免受心靈上的創傷呢?當然不是。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應該怎麼從自我的角度出發,去減少生活中的種種困境對我們自己的傷害:

(1)阻斷焦慮

這一步幫你學會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我們的焦慮來自生活中的各個層面,當我們面對這樣或那樣的不如意時,內心深處一定會湧現出各種各樣的情緒,你也一定曾問過自己:「為什麼我什麼都做不好?」甚至於,這些心理現象也成了焦慮的來源。

其實,不妨試著去接受。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接受因為機緣巧合而發生在自己生命中的事。

接受自己,接受真相,這將是你另一種人生的開始:不再糾結,不再焦慮。

(2)旁觀認知過程

看到這個標題,你應該會感到疑惑吧?我就是我,怎麼能旁觀自己的認知過程呢?但其實,這是完全可能的,也是能夠更加了解自己的一種很好的方法。

在你被負面情緒掩埋的時候,是否曾在心中突然出現一種聲音:「我到底在糾結些什麼?」這其實就是一種無意識的「自我旁觀」。

當你遇到讓自己心生焦慮的事物時,首先通過放鬆和接受阻斷焦慮的蔓延,然後再有意的試著跳出自己,以一個旁觀者的視角去分析自己對事件的認知,以及焦慮等負面情緒產生的原因。這樣練習幾次之後,你就會發現:在對自己的了解明顯加深的同時,也找到了自己情緒的來源。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