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崇建談冰山之渴望》:兩顆蛋的負擔——如何對「太多愛的長輩」表達愛與價值?

  发布时间:2024-05-14 13:07:39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文:李崇建對「太多愛的長輩」表達愛與價值二○一八年五月分,瑪莉亞.葛莫利老師來台灣,我應邀與老師對話。瑪莉亞是我的老師,她邀請我們以舞台呈現日常生活的應對姿態。只要人與人相處,就有相應的應對姿態。這些 。

文:李崇建

對「太多愛的長輩」表達愛與價值

二○一八年五月分,瑪莉亞.葛莫利老師來台灣,李崇我應邀與老師對話。建談

瑪莉亞是冰山輩表我的老師,她邀請我們以舞台呈現日常生活的渴值應對姿態。

只要人與人相處,望兩就有相應的顆蛋應對姿態。這些應對的負擔何對太多愛的長達愛姿態,是與價為了讓自己存活,而發展出來的姿態,因此稱之為「生存姿態」。李崇

我呈現了一個日常,建談那是冰山輩表我與母親之間,早餐桌上的渴值一幕。

母親是望兩我的繼母,她從大陸嫁來台灣,當時我已經三十歲了。母親對我很疼愛,雖然我已經成年,她仍想盡慈母責任,希望孩子們感到溫暖。

她每日烹調三餐,盡量煮得可口,煮我愛吃的食物。她想表達一分愛,一分看重我的心意。

除了過年過節,獻上紅包、禮物,我能回報什麼呢?我每天與母親聊天;每餐吃完飯,我必定收拾餐桌,到洗碗槽去洗碗,參與家裡的家務。但母親總對我說:「大男人不要下廚房。」

母親的表達,是當我洗碗時,她內在的觀點,也來自「愛我」的期待。一旦我聽從她的指令,家中又無人幫她,她內在的觀點就變成「沒人幫忙」,心裡反而感到委屈。這些都是渴望不連結。所以她的期待很複雜,常讓人不知如何應對。

我學習薩提爾模式之後,已經了解,冰山圖像會受過去歷程的影響。因此,我仍堅持洗碗,也覺得是家人的責任,更是一分體貼的心意。我幽默地回答她:「我是男子漢,可以容天下,可以納廚房。」

母親開心地讓我洗了。

人不懂愛時,愛讓人負擔

「早餐最重要,一定要吃得好。」這是母親的話。她經過苦日子,曾經三餐不繼,如今能過上普通日子,母親準備早餐總特別豐盛。她常煎荷包蛋、水煮蛋,經濟實惠又營養的食物。

我經常回家裡住,陪父母親談話,採買日常生活所需。家中常是父親、母親,還有我三個人。父母都喜歡吃蛋,我在家的日子裡,母親早餐常準備六顆蛋。她認為早餐兩顆蛋,營養會更充足。

我一顆蛋就足夠了,常表達蛋別多吃,膽固醇會太高,有礙身體健康。母親則不斷勸食,表達已經準備,不要浪費食物。當我表達一顆足夠,母親會不斷說:「快吃吧,沒事。都已經煮了。」

起初我很配合。偶爾吃兩顆蛋,我覺得應無大礙,且母親煮飯不易,花了時間與精力,我遂將蛋給吃了,但是不忘表達自己:「媽,明天我只吃一顆,別再煮兩顆蛋了。」

母親總是回答我:「沒事!吃吧!」隔日的早餐桌上,又是一人兩顆蛋。

我很正經且專注,再次表達:「媽,明早我吃一顆蛋。多了,我就不吃了。」

母親的回答都是:「知道了。沒事。吃吧!吃了營養。」

但隔日又是兩顆蛋。我若堅定不吃了,母親便告訴我:「多吃長力氣,能增加營養。」

我堅持推辭不吃,母親會這樣說:「菜不要剩下來。如果你不吃,我就吃了啊?」

我跟母親表達:「擱著,別吃吧。下一餐再吃。你年紀大了,蛋吃多了,膽固醇太高,反而不健康,對身體不好。」

母親接著說:「那你吃了吧?你年紀還輕,吃了長力氣。」

學習了薩提爾模式,人要為自己負責,我學會讓她負責。當我表明不吃了,母親若說「如果你不吃,我就吃了」,我便不再勸她,跟她說:「媽,那給你吃吧。」

母親接下來又說:「我已經吃了兩個,再吃就三顆蛋啦?」

這真是讓我愁苦,感覺世間道艱難。早餐竟然成了噩夢,常陷入吃與不吃的選擇。無論吃與不吃,內心壓力都如山大。

這是餐桌上的應對,一旦長久成習慣,吃飯就成了負擔。若不是順從母親,就是學會逃避回家,或者跟母親嘔氣,甚至大吵一架。

在這樣的背景下成長,會對愛產生誤解。認為愛讓人有壓力,誤解人世間充滿無奈,可能就不敢選擇愛了。

連結自我,才能連結他人

母親怎麼會執意如此?這來自她的成長歷程,還有她應對中的執著。

我表達觀念、認知與期待給她聽,她並未真正聽進去。她認定的善與愛,自有她展現的面貌,他人很難輕易更動。很多成長艱辛的人,會有這樣的固執。

當我能理解她的歷程,無論早餐的面貌如何,我都能夠接納她,也能接納自己。我若整理了自己,就不會覺得不耐,也不會覺得煩躁,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也能接納自己吃蛋,或者不吃蛋,我就是自由的人。

因此,我決定整理自己,好好地表達。

有人會有疑問:「前面的陳述,不是已好好表達嗎?」確實,我都有好好地表達,但是只表達了自己,而不能深入對方心中。

關係是雙向的互動,表達自己的同時,如何連結對方呢?

設想母親花費時間,費了很多心力為你煮了一餐飯,你卻表達自己「不要」。試著想想母親的冰山會有什麼感受、觀點、期待,她的渴望層次又如何?她的渴望層次不連結,引發的觀點會負面,感受上諸多失望,應對上就顯得疏離,或者諸多衝突了。

所以好的表達,不只是說自己,更要能連結對方,連結對方的渴望。

不只在家庭關係,在社會上的關係,也同樣是如此。

比如業務員,我閱讀很多傳記,關於銷售員的故事,也認識不少傑出的業務,都具有這樣的特質。設想業務員銷售產品時,若只會介紹產品優點,不懂客戶的需求,也不能連結客戶的深層渴望:價值、意義、安全感、信任感……如何能銷售成功?

比如公司主管、單位的領導者,學校的老師、社工在家庭訪視時,客服應對客戶投訴時,甚至宣傳文案上,都需要表達規範,亦需要深入連結,才能擁有長久也穩定的關係。因此,我曾設計課程,說明如何在短時間內表達自己的訊息,並且深入與對方連結。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