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鋒戰將胡璉》:國府將領中唯一敢與蔣介石衝撞的司令官,首推「金門王」胡璉

  发布时间:2024-05-15 00:35:06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文:張友驊胡璉與蔣氏父子恩怨的終結在國府將領中,唯一敢與蔣介石衝撞的司令官,首推胡璉,而蔣於日記中也對這位「聽調不聽宣、聽命不聽遣」的司令官,沒有好評,甚至指斥胡為「吳國楨叛變」,對胡不再存與寄望。蔣 。

文:張友驊

胡璉與蔣氏父子恩怨的刀鋒終結

在國府將領中,唯一敢與蔣介石衝撞的戰將中唯撞司令官,首推胡璉,胡璉胡璉而蔣於日記中也對這位「聽調不聽宣、國府敢與官首聽命不聽遣」的將領蔣介司令官,沒有好評,石衝司令甚至指斥胡為「吳國楨叛變」,推金對胡不再存與寄望。門王蔣胡關係,刀鋒從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八日胡自雙堆集請示突圍之際,戰將中唯撞蔣毫不留情的胡璉胡璉痛斥胡「將領之氣餒膽怯,只知逃生而不顧廉恥」起算,國府敢與官首到一九六四年十月二十四日「望伯玉出使開創新局」止,將領蔣介長達十六年恩怨糾葛總算畫下休止符。石衝司令十六年說長不長,推金說短不短,卻是台灣發展最具關鍵的年代。

回顧台灣在一九四九年,陳誠主政下的「東南軍政長官公署」,以台灣百分之十三的賦稅要養活百萬軍民抗衡共軍,毫無勝算機率。五○年台灣若無美軍支援,想保台自立更為艱難。如果不是韓戰爆發,等待「塵埃落定」已是台灣命運不得不然的選擇。時值風雨飄搖、大敵當前之際,胡璉十二兵團於島嶼攻防過程中,三戰三捷總算穩住陣腳,為大崩潰暫時止血,使國府當局能喘氣回神,思索抗敵之策。

三戰三捷的胡璉兵團,雖是時代的見證者,但也是時代犧牲者。由於來台初期,國府五大主戰兵力,胡璉最具實力,復與陳誠關係,使蔣介石心不自安,「削藩」政策提上日程,導致蔣胡之間十六年的恩怨糾葛。

其實胡璉一向對蔣介石孤忠耿耿,此乃無庸置疑的事實,但蔣介石寧可折損戰力,也要對胡削藩,原因何在?就胡璉觀察原因出在「無中生有」四字。

胡璉兵敗雙堆集突圍而出,經傷癒出院至南京,蔣介石將下野,責令徐永昌給予胡三個軍編制成立第二訓練司令部,徐奉命遵辦,錢卻給劉廉一六十七軍,胡迫於無奈動支前十二兵團司令黃維存於上海銀行銀元存款,準備招兵買馬,詎料遭湯恩伯訕笑,湯守江防不欲胡璉參與,胡至浙江、福建招兵,均被拒絕。

轉進江西,得省主席方天助益指定胡招兵區域為贛東、贛南等邊緣區,為盡速達成招兵目標,胡一方面透過正常方式招兵,一方面運用特權到處拉伕。集結兵力已達兩個軍,為解決生計問題,還用武器交易方法成立邊區游擊軍,以邊戰邊訓原則,裹脅群眾南下,待江西陷落,胡在潮汕區除抓伕招兵之外,還接收保安團兵力,完成三個軍的建制。胡的作為,比起其他編練司令部,來得狠、來得酷。

由於胡有三個建制完整軍,蔣介石見機不可失,多次指示胡盡歸湯恩伯指揮,胡不但堅拒,還有意規避蔣幕後指揮,雙方處得非常不愉快。更甚者,胡兵團成為游軍後,在潮汕地區按兵不動時間長達二個月,此時華中、華南、東南三個軍政長官公署都想指揮胡璉部隊,胡靜觀時局發現,一旦納入某長官公署戰鬥序列,兵團必然成為砲灰。故而胡周旋各長官公署之間,目的是獲取物資保本。然而蔣介石卻一再催促胡,與劉安祺、湯恩伯合作。

眾所周知,劉湯部隊在當時僅聽命於蔣。相對於胡璉始終在做政治算計,如一九四九年九月下旬,湯恩伯任福州綏靖署代主任守閩廈,要求胡馳援,胡拒絕。當湯於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十二日、十七日連發三函保薦胡任金廈指揮官,胡還是置之不理,說穿了,胡就是不接受湯的指揮。連蔣介石出面,胡仍不買帳,還是不派兵。

如胡在《泛述古寧頭》一書中明載一九四九年九月十八日羅卓英至汕頭,與胡商談兵團出兵閩廈方案,胡承諾派十八軍高魁元出兵,結果九月二十八日蔣介石到廈門,要湯恩伯承擔艱鉅,經胡璉知悉後,對高赴金門增援持保留意見。否則,胡答應高赴金,急如星火軍事行動,為何拖到十月七日啟航,十月十日登陸。待湯十月一日、十二日連發兩電,建議胡移防金廈,胡為何執意去舟山?而不願至金廈。

原因湯未辭京滬杭警備總司令兼福州綏署代主任,若胡至金,仍歸湯指揮,胡當然拒接職務。胡對湯有偏見,連蔣介石、陳誠、羅卓英、林蔚等直屬長官都無法處理,顯示胡的堅持與傲氣,蔣介石能接受嗎?尤其是大戰當前,胡湯之間無法攜手合作,必然觸及蔣介石隱痛,秋後算帳,即是胡璉難逃的宿命。

胡璉三戰三捷,蔣介石沒有慰勉

胡璉在汕頭原本不願赴金履新,胡的目標依陳誠規畫是舟山。這是十八軍至金門後,胡璉之所以隨羅卓英回台,與陳誠會商的結果。當時舟山兵力薄弱,石覺出任舟山防衛司令指揮又不盡如人意,為免總統故鄉舟山有所閃失,陳誠意促胡赴舟山,胡同意,指示兵團司令部隨十九軍同行。詎料時局變化過於快速,廈門失守、金門吃緊,陳誠改變主意,指派胡盡速與湯進行指揮權交接,由胡璉接手金門防務。

造化弄人,胡著手布局時,金門戰役爆發,所幸十二兵團十九軍適時到金,於古寧頭圍殲共軍。當時胡在台北,待到達戰場,戰役已是尾聲,正因為如此開啟爾後胡湯指揮權之爭。

金門戰役究竟是誰指揮?不能以現代眼光評論是非,宜從金廈一體看戰役得失。廈門戰役湯恩伯指揮不了部屬,導致具有永久性工事建築的廈門,撐不過兩天即陷落。相對於僅有初步工事的金門,激戰三日盡殲共軍,才有指揮權之爭。問題與湯還有交情的西北軍,湯都指揮不了,與湯毫無淵源的部屬,湯就能如指使臂的任意指揮?古今中外沒有一場戰役,八個團兵力,受三位軍長、四位師長、兩位兵團司令同時指揮,類似紊亂的體制,暗示僅有嫡系部隊指揮官才能如指使臂的指揮,非嫡系部隊誰都指揮不動,這是歷史現實,難怪高魁元敢頂撞湯,原因在此。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