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成功?自我懷疑?認識冒名頂替症候群

  发布时间:2024-05-16 04:50:21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文:Samm你有否曾經覺得自己配不上成功和讚美?儘管別人對你的表現給予肯定,你仍然會質疑自己的能力。你也許會覺得自己的成功僅僅歸於運氣和別人的幫助,甚至認為自己是一個「冒牌者」。若然你對以上有共鳴,你 。

文:Samm

你有否曾經覺得自己配不上成功和讚美?儘管別人對你的害怕候群表現給予肯定,你仍然會質疑自己的成功能力。你也許會覺得自己的自懷成功僅僅歸於運氣和別人的幫助,甚至認為自己是疑認一個「冒牌者」。若然你對以上有共鳴,識冒你可能患上冒名頂替症候群(imposter syndrome)。名頂

甚麼是替症「冒名頂替症候群」?

冒名頂替症候群別稱冒名頂替現象(imposter phenomenon),源於心理學家Pauline R. Clance和Suzanne A. Imes在1978年發表的害怕候群研究。研究發現一些成功女性縱然已得到出色的成功學術表現或專業上的成就,她們也會覺得自己配不上社會和別人的自懷肯定,甚至認為自己是疑認一個欺騙了別人的「冒牌貨」(Clance & Imes, 1978)。後來的識冒研究發現這種現象不限於女性,原來社會上的名頂男性也會遇到這個問題(Imes et al, 1980)。

學者指出大約七成人患有冒名頂替症候群,替症而這個現象在不同的害怕候群行業亦十分普遍,例如醫生、護士、教師、行政人員等等(Sakulku, 2011)。即使那些高成就的人確實擁有實際的才能,他們也無法相信自己的成就是歸於自己的能力。他們往往覺得自己是僥倖或是令別人誤以為他們有能力,並深怕有一天別人會識穿他們只是個一無是處的「騙子」。

「冒名頂替症候群」的種類

學者V. Young指出,冒名頂替症候群共有5個種類,分別是「完美主義者」、「天才」、「超人」、「專家」和「獨行俠」(Young, 2011)。

「完美主義者」要求自己做事100%完美,微少的失誤也會令他們自認為失敗者。「天才」則認為成功源自天生的才能,努力和堅持都是弱者的表現。「超人」覺得自己在生活上應面面俱到,每一個角色和身分也要盡善盡美。「專家」認為自己要有龐大的知識量和眾多的技能,害怕別人覺得自己甚麼都不會。「獨行俠」總是想靠一己之力完成所有事,認為弱者才會尋求幫助。

Crying doctor during COVID-19 needing help in hospital. Healthcare workers in despair over emergency need of PPE and distress. Coronavirus crisis death, dispair, mental health anxiety.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成因

目前學者未有十分確切的答案。心理學家認為「冒名頂替症候群」和個人特質或性格有關。這類人大多有低自尊、負面的自我概念(Clance & Imes, 1978)和完美主義的傾向(Henning et al., 1998)。而在五大性格特質(Big Five Personality)中,他們大多屬高神經質的一群,容易受到外界刺激而產生焦慮、憤怒和抑鬱等負面情緒(Bernard et al., 2002)。有研究發現這類人大多有焦慮型依附 (Gibson-Beverly & Schwartz, 2008),且童年時受到家長嚴格的管教,在高壓的環境下難以建立自我肯定(Sonnak & Towell, 2001)。

應對方法

我們可以學習培養自我關懷(self-compassion)。當我們遇到挫折和失敗時,可以嘗試以寬容的態度接納自己的不足,給予自己多些溫暖、善待自己。心情不好時,容許自己播自己喜歡的音樂、吃自己喜歡的食物、看自己喜歡的劇集,好好休息一下。我們應明白犯錯是人之常情,每個人也是不完美的。我們無需要求自己做一個超人,亦總有人可以和我們共渡這個難關。下次感覺自己做得不夠好時,學會接受每一個經歷也是成長的過程,試著體諒自己。

建立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也能夠幫助我們克服心理障礙。擁有成長心態的人相信後天的努力可為自己帶來進步。「冒名頂替症候群」和定型心態(fixed mindset)有關(Chandra et al., 2019)。如我們相信成功是注定的,才能是天生的,我們將永遠無法進步。若然我們抱有成長心態,就可以在遇上挫折時好好反思改善方法,培養毅力令自己變得更成熟、更有自信。

靜觀(mindfulness)亦可以幫助我們察覺負面思想和消極情緒。我們可以多觀察自己,嘗試停止自我批判。我們不用壓抑或否定自己的感覺,只需讓它們純然在腦海中流過。我們也可以試著把平日的一些想法記錄下來,並嘗試花一些時間寫下自我鼓勵的句子,提醒自己苦難是暫時性的,而我們有能力讓情況變好。

我們或會自我懷疑,覺得自己是一個「冒牌者」。這都是很多人經歷過的情況。下次遇到類似情況,不妨和身邊的人談談,放下你的煩惱。我們無需執著把「冒名頂替症候群」的現象消除,只需接納自己的想法和情緒,嘗試包容那個成長中的自己。

相關文獻:

  • Bernard, N. S., Dollinger, S. J., and Ramaniah, N. V. (2002). Applying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factors to the impostor phenomenon. J. Pers. Assess.78, 321–333.
  • Clance, P. R., and Imes, S. A. (1978). The imposter phenomenon in high achieving women: dynamics and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Psychother. Theory Res. Pract.15:241.
  • Gibson-Beverly, G., and Schwartz, J. P. (2008). Attachment, entitlement, and the impostor phenomenon in female graduate students. J. Coll. Couns.11, 119–132.
  • Henning, K., Ey, S., and Shaw, D. (1998). Perfectionism, the impostor phenomenon an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in medical, dental, nursing and pharmacy students. Med. Educ.32, 456–464.
  • Imes, S.A. (1979). The Impostor Phenomenon as a function of attribution patterns and internalized masculinity/femininity in high achieving women and men (Doctoral Dissertation, Georgia State University, 1979).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0, 5868B-5869B.
  • Sakulku, J. (2011). The Impostor Phenomenon. The Journal of Behavioral Science, 6(1), 75-97.
  • Sonnak, C., and Towell, T. (2001). The impostor phenomenon in British university students: relationships between self-esteem, mental health, parental rearing style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Pers. Indiv. Dif.31, 863–874.

本文獲樹洞- TreeholeHK授權轉載,原文請看此。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Alex
核稿編輯:Alvin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