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登入不必再輸密碼,指紋刷臉速度加快40%,「Passkeys」真的更快更安全嗎?

  发布时间:2024-06-01 09:29:33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中央社)Google今年5月推出密碼金鑰Passkeys),以指紋辨識、臉部辨識或螢幕解鎖PIN碼等方式取代傳統密碼輸入,提升安全性。根據Google官方部落格最新文章,即日起密碼金鑰已成為登入個人G 。

(中央社)Google今年5月推出密碼金鑰(Passkeys),登入以指紋辨識、不必臉部辨識或螢幕解鎖PIN碼等方式取代傳統密碼輸入,再輸指紋提升安全性。密碼根據Google官方部落格最新文章,刷臉速度即日起密碼金鑰已成為登入個人Google帳號的加快預設選項,登入速度比以往快40%。更快更安

Google指出,全嗎這代表下次用戶登入Google帳號時,登入會看見提示訊息,不必引導如何開設和使用密碼金鑰,再輸指紋藉此簡化未來的密碼登入步驟。用戶也可以在Google帳號的刷臉速度設定頁面,決定是加快否開啟「僅在必要時輸入密碼」選項。

不過,更快更安Google坦言,儘管密碼金鑰是重大進步,但民眾仍需時間接受新科技,因此傳統密碼輸入還會保留一段時間,用戶可自行決定是否開啟密碼金鑰。

Google密碼金鑰用來取代傳統容易被破解的文字或符號密碼,允許使用者透過指紋辨識、臉部掃描或螢幕解鎖PIN碼等方式登入App或網站,通常需要生物特徵才能登入,往往能有效防範從遠端發動的網路攻擊。

指紋刷臉取代密碼輸入,Google Passkeys功能一次懂

記不住各種密碼的人有福了。Google推出密碼金鑰(Passkeys),啟用更簡單安全的登入方式。

以下是美聯社針對Google啟用密碼金鑰功能總整理。

  • 何謂密碼金鑰?

密碼金鑰提供比密碼功能和簡訊確認碼更安全的登入方式。使用者甚至不會直接看到密碼金鑰,線上服務如Gmail會利用它和你的手機或電腦等信任的裝置直接溝通,把你登入服務。

你只要在裝置上利用PIN碼解鎖、指紋或臉部辨識等生物識別方式,或是更複雜的實體安全金鑰,驗證你的身分。

Google密碼金鑰可應用在不同裝置,除了可用在Google本身的Android手機外,還可以用在iPhone、Mac和Windows電腦。

  • 為什麼需要密碼金鑰?

拜天才駭客和人類易錯性之賜,密碼容易遭竊和被破解。設定一組複雜的密碼只會讓使用者更頭痛。

簡單來說,密碼愈易記愈不安全。密碼管理軟體固然可以產生和儲存複雜的密碼,在提高安全性上很實用。然而,即便密碼管理軟體也需要一組密碼,讓人再陷麻煩。

除了可以免除這些麻煩外,密碼金鑰還有一項打敗密碼的優點。每把passkey只會用於單一帳號,因此詐騙網站無法從約會網站竊取一組金鑰,把它用在開啟你的銀行帳戶。

  • 如何啟用密碼金鑰?

首先在你的Google帳號開啟密碼金鑰功能。在信任的手機、電腦開啟瀏覽器,登入你的Google帳號。然後前往g.co/passkeys網頁,點開「開始使用密碼金鑰」選項即完成。Google帳號的密碼金鑰功能已經啟動。

假如你使用蘋果裝置,尚未啟動iCloud鑰匙圈,要先設定iCloud鑰匙圈,它不但可以安全儲存密碼,現在還可以安全儲存金鑰。

接下來是產生實際的金鑰,利用金鑰連接你信任的裝置。倘若你使用的是已登入你的Google帳戶的Android系統手機,差不多接近完成。Android手機會自動準備好使用密碼金鑰,不過還是需要先啟用這項功能。

要在上面提到的同一個Google帳號頁面找到「建立密碼金鑰」的按鈕。用滑鼠點開後,將出現一個視窗讓你在目前的裝置或另一個裝置上建立密碼金鑰。絕對不會選錯,系統會通知你是否有密碼金鑰。

若你使用的個人電腦無法產生密碼金鑰,就會開啟一個QR Code,你可以用iPhone或Android裝置上的鏡頭掃描。你必須把手機保持靠近螢幕,一直等到螢幕出現一行字「建立密碼金鑰」,然後點開,就可以了。

  • 然後咧?

接下來,登入Google帳號只需要輸入你的email。假如你有正確建立密碼金鑰,就會在手機或其他裝置上收到訊息,要求你按下指紋,或臉部辨識或者輸入PIN碼。

當然,你的密碼還是存在。只是一旦開始啟用密碼金鑰,有很大的機率你不會常用到,未來甚至可能可以從帳號中刪除密碼。

新聞來源

  • Google登入不必再輸密碼 速度加快40%(中央社)
  • 指紋刷臉取代密碼輸入 Google Passkeys功能一次懂(中央社)

延伸閱讀

  • 使用了「密碼管理員」,就可以百分之百放心嗎?
  • 保安專家︰經常轉換密碼可能適得其反
  • 保安專家︰不要再用密碼提示問題——至少胡亂作個答案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